首页> 中文学位 >油藏水淹区剩余油分布及控水挖潜技术研究——以K九4+5区东南部齐古组为例
【6h】

油藏水淹区剩余油分布及控水挖潜技术研究——以K九4+5区东南部齐古组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 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底水油藏水淹层的研究

1.2.2 稠油水淹机理研究

1.2.3 稠油水淹层解释模型

1.2.4 油藏数值模拟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技术关键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关键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存在问题

2.1 K九 4+5区东南部齐古组油藏地质特征

2.1.1 地质构造

2.1.2 储层物性

2.1.3 隔夹层

2.1.4 油水分布与油藏类型

2.1.5 油藏压力、温度系统

2.1.6 流体性质

2.2 油藏开发简况

2.2.1 开发历程

2.2.2 生产特征

2.2.3 研究区开发现状

2.3 开发存在问题及对策

2.3.1 油藏底水锥进严重,回采水率高,严重影响生产效果

2.3.2 汽窜干扰严重

2.3.3 采注比高,地层亏空严重,地层压力下降明显

第三章 储层特征精细描述研究

3.1 齐古组水淹区稠油水淹层测井解释

3.2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

3.2.1 建模准备

3.2.2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第四章 研究区水淹区域剩余油研究

4.1 生产动态特征分析

4.1.1 研究区水淹区域开发生产规律及开采特征

4.1.2 生产效果分析

4.1.3 多周期吞吐开发效果分析

4.2 典型井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4.2.1 典型井组A数值模拟研究

4.2.2 典型井组B数值模拟研究

4.2.3 历史拟合过程对水侵、汽窜的认识

4.3 剩余油控制因素

(1)油藏地质因素

(2)热采工艺条件

(3)井网部署的合理性

(4)储层连通状况

(5)储层沉积构造影响

4.4 剩余油分布模式

4.4.1 微观剩余油分布模式

4.4.2 单井层内剩余油形成分布模式

4.4.3 层间剩余油分布模式

4.4.4 井间剩余油形成分布模式

4.5 研究区剩余油潜力分析

4.5.1 主产层的剩余储量

4.5.2 动用程度低的油层剩余储量

4.5.3 现有生产井网无法控制的剩余储量

第五章 油藏挖潜调整研究

5.1 区块井网调整方案研究

5.1.1 研究区所属油藏开发的矛盾

5.1.2 油藏挖潜调整方法研究

5.1.3 挖潜调整方案预测

5.1.4 挖潜调整技术方案预测结果评价

5.2 底水油藏射孔方式、完井工艺研究

5.2.1 底水油藏底水锥进机理

5.2.2 控制采油井底水锥进的方法

5.3 部署实施情况

5.3.1 实施补层

5.3.2 利用侧钻技术对井间加密

5.3.3 实施双层完井排液压锥技术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论文以受岩性控制的底水稠油油藏K九4+5区东南部齐古组油藏为例,由于齐古组主力油层J3q2层内部单层之间无稳定隔层,水层与主力油层之间的泥岩隔层不稳定,造成在生产过程中油井普遍产地层水,油藏动用程度低。 针对K油田K九4+5区东南部齐古组水淹区油藏特点,开展了目标区块油藏精细描述研究,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掌握了储量动用状况及剩余油形成机理、分布规律。通过对典型井组的数模分析,结合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汽窜、水侵等现象,查找异常值,并对油藏水体大小进行模拟、加载,提高模型解释精度,优化区块调整方案等手段来开展调整措施研究,并以现场措施效果来进行验证。 通过采用完善井网、上返采油、调整注采参数等为主的控制蒸汽窜流的技术,提高蒸汽的波及体积及驱油效率,同时可从工艺技术方面选用优化射孔井段和改进完井方式,有效抑制边底水水侵,并延长油井生产时率,提高储层动用程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