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我国外汇市场参与者行为研究
【6h】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我国外汇市场参与者行为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传统金融理论存在的缺陷及行为金融学的兴起

1.3.2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

1.3.3我国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1.3.4行为金融学现阶段研究现存的缺陷

1.4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2行为金融学的主要成果与在外汇市场的应用

2.1经典金融学不足和行为金融学的兴起

2.2行为金融学主要理论

2.2.1展望理论

2.2.2套利有限性理论

2.2.3有界理性

2.3.4羊群行为理论

3影响外汇市场参与者行为的因素

3.1个体心理因素对参与者行为的影响

3.1.1经验法则的谬误

3.1.2处置效应的存在

3.1.3过度自信与过度乐观

3.1.4信息幻觉(知识的诅咒)

3.1.5框架效应

3.2群体因素对参与者行为的影响

3.2.1群体思维

3.2.2群体偏移

3.3经济环境因素对参与者行为的影响

3.4舆论及信息因素对参与者行为的影响

3.5国家政体、政策及市场因素对参与者行为的影响

4基于行为金融学的参与者行为分析及策略

4.1针对个体参与者的行为及投资策略分析

4.1.1过度自信和过度乐观

4.1.2信息幻觉

4.1.3心理偏差和处置效应

4.1.4框架效应及关注偏差

4.1.5经验法则

4.1.6代表性理论

4.1.7投资策略

4.2针对商业银行、金融公司、基金等机构的行为及投资策略分析

4.2.1机构噪声交易者角色倾向

4.2.2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

4.2.3心理帐户

4.2.4投资策略

4.3针对国家政体的行为及策略分析

4.3.1基于影响力的羊群行为

4.3.2代表性启示和保守主义

4.3.3文化与社会传播

4.3.4心理契约

4.3.5运作策略

5我国外汇市场现状及参与者行为分析

5.1外汇市场现状

5.1.1国际市场现状

5.1.2我国大陆外汇交易市场的历史与现状

5.1.3我国外汇市场特点

5.2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因素分析

5.2.1人民币升值的政治、舆论压力

5.2.2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经济因素

5.3参与者利益集团行为分析

5.3.1国家政体利益集团行为分析

5.3.2投资、投机金融机构、基金等利益集团行为分析

5.3.3外贸公司利益集团行为分析

5.3.4中、小投资者,大众利益集团行为分析

6结论及展望

6.1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人民币调控手段建议

6.2人民币汇率制度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 谢

展开▼

摘要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同人类行为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它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经典金融理论关于理性投资者的简单假设,它打破了传统金融模式(期望效用最大化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的统治地位,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因而它的产生是对经典金融理论的一个巨大挑战。对于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而言,行为金融学的巨大指导意义在于: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目标。近年来,在美国的共同基金中已经出现了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证券投资基金。 本文指出了传统金融理论对现代投资决策的不足,概括总结了行为金融学主要的理论框架,包括:展望理论、套利限制理论理论等。参与者在外汇市场投资行为中存在多种认知偏差,主要有:“经验法则”、“过度自信”、“信息幻觉”、“处置效应”等;并对由此引起的投资决策行为进行分析。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行为金融学产生的背景及主要理论,并对我国目前金融市场中基于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叙述。指出行为金融学的优点及存在的不足。 第二部分着重详细阐述了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并结合理论对外汇市场上参与者行为进行解释。 第三部分从机遇行为金融学方面分析了外汇市场上影响参与者行为诸多行为因素,如个人心理、群体偏移、经济环境、国家政体、政策等。 第四部分利用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分析了外汇市场上参与者的各种行为,并提出了对不同类型参与者的投资策略。 第五部分时本文重点部分,结合行为金融学诸理论和我国外汇市场的现状,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第六部分作为全篇结论和展望,提出了我国汇率机制改革的未来方向和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调控手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的一部分,金融危机防范体系还十分薄弱,目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过热、人民币升值预期压力增大和国际热钱袭击等诸多困难。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我国金融市场的运做实质,如何更好地汲取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建立和完善我国金融危机的防范体系,引入行为金融理论,并充分加以利用,无疑是一种积极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