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南黄海西部陆架埋藏古三角洲研究
【6h】

南黄海西部陆架埋藏古三角洲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0前言

1绪论

1.1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1.1南黄海海域地质调查概况

1.1.2南黄海第四纪地质研究进展

1.1.3苏北平原第四纪地质研究进展

1.1.4埋藏古三角洲研究进展

1.1.5目前存在问题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3资料来源

1.3.1浅地层剖面资料及处理

1.3.2钻孔资料

1.3.1其他资料

1.4技术路线

2区域地质地貌及水文概况

2.1南黄海地形地貌概况

2.1.1周边陆地地貌及海岸地貌

2.1.2海底地形地貌特征

2.2水文概况

2.2.1河流水文

2.2.2海洋水文

2.3区域地质概况

3地震地层划分与沉积环境解释

3.1地震地层划分的依据

3.2地震地层及其地震相

3.2.1地震单元U1

3.2.2地震单元U2

3.2.3地震单元U3

3.2.4地震单元U4

3.2.5地震单元U5

3.2.6地震地层U6

3.2.7地震单元U7

3.2.8地震单元U8

3.2.9地震单元U9

3.2.10地震单元U10

3.2.11地震单元U11

3.3各地震单元沉积环境解释

4埋藏古三角洲研究

4.1研究区海平面变化与沉积环境演化

4.1.1全球海平面变化

4.1.2研究区海平面变化

4.2古长江三角洲

4.2.1早更新世末期古长江三角洲

4.2.2中更新世晚期古长江三角洲

4.2.3晚更新世古长江三角洲

4.3古黄(淮)河三角洲

4.3.1晚更新世后期古黄(淮)河三角洲

4.3.2全新世废黄河三角洲

5结论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南黄海西部陆架北部接于山东半岛南岸,西部毗邻苏北平原,新生代以来整体区域沉降并接受沉积,成为沉积物质保存并进行演化的良好场所。第四纪以来受气候的冷暖交替,该区经历了多次的海进海退旋回,海退时南黄海陆架暴露,大量的陆源物质注入堆积,海侵时潮流、海浪、风暴等水动力作用对沉积物的不断侵蚀运移,使得该区的沉积相及沉积物分布非常复杂。新构造运动对地层的改造作用也使得该区地层连续性较差。因此,该区受海平面变化、沉积动力、新构造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沉积物来源多样化,沉积结构复杂多变,地层连续性差等特点。 本文主要利用在南黄海西部陆架获得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资料和已有的QC2孔资料,依据地震地层学原理,对研究区内的浅地层剖面进行综合解释和对比,标定了地层年代,将南黄海地震地层由上到下划分为11个地震单元,分别是早更新世的U1,中更新世的U2、U3、U4、U5、U6,晚更新世的U7、U8、U9、U10和全新世的U11。这些地震地层存在明显的海陆交互式特点,海相地层为U1、U3、U5、U7、U-9和U11,陆相地层U2、U4、U6、U8、U10。通过地震反射特征识别和钻孔对比,分析了研究区地层的地震相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在地震地层划分和沉积环境解释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南黄海西部陆架存在的多期埋藏古水下三角洲。三角洲的形成与海平面变化有重要关系,首先讨论了研究区海平面变化情况,认为南黄海自早更新世晚期以来存在6次一级的海退.海进旋回,在每个一级海平面变化旋回中还存在多个次级的海进海退。三角洲在浅地层剖面上的识别主要依据典型的斜交前积反射结构,明显的下超和顶削现象,且层组内的前积角度不断变化。三角洲的地震相参数包括振幅、频率、连续性等为三角洲的沉积物特征和沉积速率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研究认为,南黄海西部陆架存在6期的古长江水下三角洲和4期的古黄(淮)河水下三角洲。6期古长江三角洲分别为早更新世末期、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形成。受资料限制,早更新世末期的古长江三角洲没有划分出明确范围,只是利用前人的资料描述了形成时间和沉积物特征;中更新世晚期的古长江三角洲仅在个别剖面上识别,且没有钻孔资料进行验证也属推测;晚更新世的4期古长江三角洲可以在浅地层剖面上清晰识别,且可根据地震反射特征划分出各期的分布范围,并且通过与钻孔进行对比确定这4期三角洲为古长江形成,各期古长江三角洲均是在海退期形成。4期古黄(淮)河三角洲中的前3期为晚更新世后期形成,由于缺乏钻孔资料验证仍属推测,最后一期为研究程度较高的废黄河三角洲。4期三角洲均分布在研究区的西部,废黄河口附近。根据地震相特征确定出各期三角洲的大致分布范围,进一步确定前3期三角洲的形成时间为氧同位素3期左右的海侵后期和海退期形成,废黄河三角洲为全新世形成,而不只是在1128-1855年间形成。 本文较详细地阐述了南黄海的埋藏古长江三角洲和古黄(淮)河三角洲,为浅海陆架古三角洲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为南黄海的古环境演化和海平面变化研究也提供了有利依据,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