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的实证研究——来自A、H股公司的经验证据
【6h】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的实证研究——来自A、H股公司的经验证据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0引言

0.1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

0.2研究目的及意义

0.2.1研究目的

0.2.2研究意义

0.3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写作框架

0.3.1研究内容

0.3.2文章的写作框架

0.4本文的研究方法

0.5本文创新点

1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1.1文献综述

1.1.1关于会计盈余双重披露差异研究的文献

1.1.2关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的文献

1.2理论基础

1.2.1关于会计规范、会计标准、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界定

1.2.2关于会计国际协调的相关理论

1.2.3关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相关理论

1.2.4关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检验的方法

2对会计盈余双重披露差异的实证研究

2.1假设的提出

2.2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2.3净利润、净资产双重披露差异的描述性统计

2.3.1净利润、净资产双重披露差异的一般性统计

2.3.2净利润、净资产双重披露差异的描述性统计

2.4净利润、净资产双重披露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2.4.1关于检验方法的选择

2.4.2结果及分析

2.5通过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对会计盈余双重披露差异作进一步分析

2.5.1境内外报告净资产收益率差异的一般性统计

2.5.2境内外报告净资产收益率差异的描述性统计

2.5.3境内外报告净资产收益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3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3.1假设的提出

3.2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3模型分析

3.4实证结果及分析

3.4.1描述性统计

3.4.2相关性分析

3.4.3实证结果与分析

3.4.4对1993-2007年A、H股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和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4实证结论的定性分析

4.1关于会计盈余双重披露差异的分析

4.2关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分析

5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局限

5.1研究结论

5.2政策建议

5.3本文研究的局限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 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自1992年财政部发布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以来,从形式上看,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尤其是2006年2月15同财政部发布实施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大大缩小,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趋同。但是,形式上实现协调并不一定代表实质上实现协调,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关心的是实质上的协调,因为只有实质上的协调才能“真正实现财务报告的可比性,从而为投资决策和宏观调控等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魏明海,2003)。实务中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效果如何昵?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本文从境内外会计盈余双重披露差异和我国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变化作为出发点,试图考察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整体效果,针对协调中出现的问题,改变以往大多学者只从准则本身或审计等微观方面分析原因的做法,而是结合我国的经济、制度背景,从宏观角度出发分析原因,以展望未来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进程的发展。本文最终的研究结论是:A、H股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双重披露差异无论在各年还是在各阶段都没有非常明显的变化规律;在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方面,Rτ2的变化虽然各年之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但是各阶段之间却呈现出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系数的变化各年和各阶段之间基本上是此消彼长的:2007年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以来,无论是会计盈余差异还是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变化都有了明显的改观,因而可以明确的一点是: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不仅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形式上的协调,而且也达到了实质上的协调效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