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菱鲆性腺分化组织学和早期性别快速鉴定技术的研究
【6h】

大菱鲆性腺分化组织学和早期性别快速鉴定技术的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大菱鲆是当前世界上养殖产量最高、经济规模最大的海水鱼类之一,在我国是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本论文以工厂化养殖的大菱鲆鱼苗为研究对象,运用组织学观察手段,对大菱鲆原始性腺的发育和精巢卵巢性分化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同时探索建立了大菱鲆早期性别快速检测鉴定技术,所得结果结论如下:
   1.大菱鲆早期原始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组织学连续切片,H.E.染色,初孵仔鱼至40日龄,全长2.5mm-32.2mm,在显微镜下观察:大菱鲆的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PGC)在形成后,经过迁移,转移到位于腹腔壁上的生殖嵴中,10日龄仔鱼,全长6.14mm,观察到PGC已经迁入到位于肾管下方和肠管之间体腔膜上的生殖嵴中,此时观察到的PGC胞径约为5.1μm~6.5μm,核径约为2.4μm~3.3μm;15日龄时,全长8.41mm,观察到原始性腺一端固定在肾脏下方的体腔膜上,其中有多个PGC的存在;20日龄,全长14.55mm,仔鱼已经偏转变态,原始性腺两端都固定在体腔膜上;25日龄,17.76mm,原始性腺开始慢慢远离肾脏,逐步向体腔下缘移动,从靠近肾脏的体腔膜上游离出来,另一端固定在体腔下缘的体膜上;30日龄,全长24.21mm,原始性腺已经转移到腹腔下缘,与肾脏之间距离继续扩大;40日龄,平均全长32.2mm,此时原始性腺已经完全转移到体腔底部,远离肾脏,一端固定于腹腔底部的腹腔膜上,另一端游离在腹腔中发育。性腺中未发现明显的性分化特征。
   2.大菱鲆卵巢分化的组织学观察
   大菱鲆经过原始性腺时期后进入性分化阶段。卵原细胞经有丝分裂增殖形成卵原细胞簇是卵巢分化的细胞学证据,卵巢腔的形成则是大菱鲆卵巢分化的解剖学证据。大菱鲆幼鱼在全长35.2mm时,性腺中开始出现成簇的PGCs群,同时靠近腹腔壁一侧与腹腔壁体细胞融合围成一个空腔,这是向着卵巢分化的最初标志;到全长40.3mm时,卵巢中形成了卵巢腔;随着性腺的不断发育,卵巢腔不断扩大,卵巢形成,至全长69.3mm时,大菱鲆卵巢开始形成向尾部肌肉延伸的突起:全长113.4mm时,卵巢中观察到Ⅰ时相卵母细胞,卵巢分化完成。
   3.大菱鲆精巢分化的组织学观察
   大菱鲆精巢分化要晚于卵巢分化,与其他鱼类性别分化规律一致。从本实验研究结果看,大菱鲆幼鱼在全长47.6mm时,出现了包裹数个精原细胞的囊状结构-精小囊;在全长55.2mm时,精小囊清晰可见:全长64.2mm时,精原细胞小型化明显,达到增殖末期,开始向精母细胞转化,在之后的发育过程中没有发现明显的结构特征变化直至分化完成。
   4.大菱鲆早期性别快速鉴定技术
   对于全长9cm~15cm,体重10g~90g之间,肉眼无法区分雌雄的大菱鲆幼鱼取其性腺,进行现场检测鉴定,采用活体压片,醋酸洋红染色,镜检染色结果发现:压片染色结果差异性非常明显,特别是卵巢,可观察到大量的卵原细胞,卵原细胞体积大,十分清晰,特征明显,精巢没有明显的结构特征,显微镜下很容易区分鉴别出幼鱼性别,建立了快速、简便、准确的大菱鲆活体压片-醋酸洋红染色早期性别快速鉴定的技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