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养殖密度对大杂交鲟幼鱼生长与生理生化的影响
【6h】

养殖密度对大杂交鲟幼鱼生长与生理生化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0前言

1文献综述

1.1背景介绍

1.2养殖密度对鱼类影响的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养殖期间水质的变化情况

2.1实验地点及实验材料

2.2实验方法

2.3实验结果

2.4 讨论

3 养殖密度对大杂交鲟幼鱼生长、摄食的影响

3.1材料与方法

3.2结果

3.3 讨论

4养殖密度对大杂交鲟幼鱼营养指标的影响

4.1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5 养殖密度对大杂交鲟幼鱼免疫和血液生理生化的影响

5.1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结 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以大杂交鲟(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初始体重约38g/尾)幼鱼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流水条件下养殖密度(40尾/㎡、70尾/㎡、93尾/㎡、110尾/㎡)对其生长、摄食、营养、免疫及血液生理生化等指标的影响,同时监测了4个密度池的水质情况。研究结果如下:
  实验期间各密度组水温,pH值,铵态氮及化学耗氧量等差异不显著,而溶解氧水平随着密度的增大及鱼个体生长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养殖期间大杂交鲟幼鱼体重与养殖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养殖60d后大杂交鲟特定生长率、日增重及摄食率等均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而饲料系数和净增重随着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大;实验结果表明低密度(40尾/m2)组具有最大的生长效率,随着密度的增大生长率下降;过高的养殖密度不仅不利于鱼体健康并且造成饲料浪费,增加了养殖成本。在流水池塘养殖鲟鱼中溶解氧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溶解氧高于5mg/L可能是大杂交鲟生长摄食的临界值。
  养殖密度对大杂交鲟幼鱼肝体指数、肥满度和体组分都存在一定的影响,肝体指数随养殖密度增大呈下降趋势,但是各密度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实验结束时高密度组鱼肥满度显著低于其他密度组。大杂交鲟幼鱼体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随密度增大而降低,其中第60d时高密度组鱼体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三组,粗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差异。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与密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高密度组水分显著升高,灰分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养殖密度改变了鱼类营养物质和能量在体内的积累,造成机体生化组成的变化,从而对鱼类的营养状况产生不利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大多在实验后期(第40d后)开始显现。
  高密度养殖对大杂交鲟幼鱼免疫及血液生化组也分存在一定得影响,本实验结果显示脾脏系数、白细胞数目随着密度增大呈现下降的趋势,淋巴细胞数目与养殖密度存在显著负相关。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随养殖密度增大呈现上升趋势,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酸酯(TG)等则与养殖密度呈负相关,推出可能是因为大杂交鲟幼鱼随着密度增大造成的营养不良或者是器官损伤导致某些血液生化指标的显著变化,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及甘油酸酯等的变化趋势与鱼体粗脂肪、粗蛋白检测的结果相一致。从而更有力的印证了高密度养殖能够导致鱼类营养不良,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下降,但是从鱼体组分的测定结果来看,这种趋势通常在实验后期(第40d后)开始显现。血糖含量各密度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可能是经历了长时间代谢后恢复了原有水平。本实验中大杂交鲟幼鱼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水平总体上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随着养殖密度增大FT3呈下降趋势,实验结束时低密度组FT3依然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实验结果表明高密度胁迫能导致鱼FT3水平下降,从而对鱼类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这与我们对大杂交鲟幼鱼生长指标的检测结果相一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