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翅碱蓬(Suaeda heteroptera)种群修复技术与模式研究:以莱州湾西岸为例
【6h】

翅碱蓬(Suaeda heteroptera)种群修复技术与模式研究:以莱州湾西岸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湿地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1.2 生境适宜性评估研究现状

1.3 翅碱蓬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修复区域生境适宜性评估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区域生境适宜性评估方法

2.3 生境因子的确定与获取数据

2.4 技术路线图

2.5 生境适宜等级度的划分

2.6 构建模型

2.7 适宜性分析结果

2.8 讨论

第三章 现场修复

3.1 种群调查

3.2 修复实验设计

3.3 修复过程

3.4 修复效果

3.5 讨论

第四章 研究方法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展开▼

摘要

近年来,关于陆地盐碱化的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全世界盐碱地面积已经占了陆地总面积的25%。而我国也是受土地盐碱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盐碱地面积甚至达到了0.346亿hm2。如果能够在这些盐碱土上种植经济类的盐生植物,不仅能够充分地改善利用这些土地资源,同时也必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目前对于盐生植物种群的修复技术与模式的研究并不多见。
  翅碱蓬(Suaeda heteroptera Kitag.),又名碱蓬草、盐蒿、盐地碱蓬、黄须菜等,植物分类学上隶属于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中央种子目(Centrospermae),藜科(Chenopodiaceae),碱蓬属(Suaeda),为一年生草本植物。翅碱蓬生长于盐碱土,通常出现在河流、湖边、荒漠和沿海等地区。在我国,翅碱蓬是一种很典型也很重要的盐生植物,具有很强的抗逆性,尤其是抗盐性,在含盐量低于4.3%的海水内都可以自然存活并完成其生活史。翅碱蓬可以吸收土壤中的盐分然后积累在体内,从而明显地减少土壤的含盐量,所以翅碱蓬是具有开发应用潜力的生态修复功能物种。同时它体内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纤维素等营养成分,又具有很高的经济等价值。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滩涂面积逐渐增大、海水污染进一步加重、休堤筑路等原因都造成了翅碱蓬种群的退化甚至死亡。因此,本文对翅碱蓬的种群修复技术与模式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莱州湾西岸(研究区域)是高效经济区核心区,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研究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翅碱蓬的生境也相应地受到影响,本文选取的研究区域是极具代表性的。
  本文的技术路线和思维主要为:
  (1)通过查阅文献,借助专家学者的知识经验,确定影响翅碱蓬生存和生长的关键生境因子;
  (2)进行现场调查,在莱州湾西岸研究区域内设置A、B、C三条断面,每条断面分别设置五个站位,调查统计研究区域内翅碱蓬的各生境因子指标,获取前期数据;
  (3)确定所使用的生境适宜性评估方法,建立HSI模型;
  (4)通过构建HSI模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以及图形化显示结果的功能,输出研究区域内翅碱蓬的生境适宜性分析结果图;
  (5)根据研究区域内翅碱蓬种群的自然分布情况,把整体的研究区域分为研究区域I、研究区域II和研究区域III三个分区,因地制宜地进行翅碱蓬种群的修复工作;
  (6)对恢复与构建的区域定期进行跟踪评价,观察统计翅碱蓬的生长、成熟情况、种群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等。
  实验结果:
  (1)通过采用“大面积撒播和重点补种”的方法,成功修复研究区域I内的翅碱蓬种群;
  (2)通过采用“撒播种植”的方法,成功构建研究区域II内的翅碱蓬种群;
  (3)通过采用“基底加高和沟槽种植”的方法,成功构建了研究区域III内翅碱蓬斑块状种群。
  (4)通过计算,区域I、II、III内翅碱蓬的种群生物量分别提高了23.1%、36.1%和11.2%,平均密度为40.4 inds·m-2,生物量为30.1 g·m-2,远远高出非研究区域内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
  以莱州湾西岸为例,进行翅碱蓬种群修复技术与模式的研究,为以后翅碱蓬进一步的开发利用以及盐碱地区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提供相关的材料和科学的依据,也可以为其他盐生植物的修复模式提供相应的案例分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