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伤寒论》寒热并用方药配伍研究
【6h】

《伤寒论》寒热并用方药配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寒热并用的源流

(一) 春秋时期

(二) 东汉时期

(三) 隋唐时期

(四) 宋金元时期

(五) 明清时期

(六) 近现代

二、寒热并用药物的配伍规律总结

(一) 温通表阳与清透里热配伍法

(二) 清解少阳兼温化水饮配伍法

(三) 苦寒清上与辛热温下配伍法

(四) 舍性取用配伍法

(五) 相反相成配伍法

(六) 药物反佐配伍法

三、寒热并用方证分析

(一) 大青龙汤方证分析

(二) 麻杏甘石汤方证分析

(三) 栀子干姜汤方证分析

(四)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分析

(五) 半夏泻心汤方证分析

(六) 附子泻心汤方证分析

(七) 黄连汤方证分析

(八) 乌梅丸方证分析

(九) 麻黄升麻汤方证分析

(十)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证分析

四、《伤寒论》寒热并用方剂病案解析

(一) 大青龙汤

(二) 麻杏甘石汤

(三) 栀子干姜汤

(四) 柴胡桂枝干姜汤

(五) 半夏泻心汤

(六) 附子泻心汤

(七) 黄连汤

(八) 乌梅丸

(九) 麻黄升麻汤

(十)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五、寒热并用法的局限性

(一) 线性与惯性辨证思维难以打破

(二) 经典理论与仲景原文难以超越

(三) 寒热比例与临床运用难以掌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古代医籍及现代文献对《伤寒论》寒热并用方药配伍的论述,探讨《伤寒论》中寒热并用方剂药物配伍的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特点。方法:运用文献研究和理论探讨的方法,探寻寒热药物并用的源流,回顾古今医家对《伤寒论》寒热药物并用配伍理论与经验的论述,选列仲景典型的寒热并用方剂和方证,分析《伤寒论》寒热并用方药配伍的规律。运用临床医案分析的方法,选择历代医家典型的寒热并用方剂的临床验案,反复验证、探索《伤寒论》寒热并用方剂治疗寒热错杂证的临床运用特点及其疗效。结论:通过系统论述和归纳总结出《伤寒论》寒热并用法的运用和寒热药物的配伍规律,指出寒热并用法主要针对寒热错杂证的治疗,以及特殊情况下的药物配伍需求。指出《伤寒论》寒热并用药物配伍规律有六种:温通表阳与清透里热配伍法,清解少阳与温化水饮法,苦寒清上与辛热温下配伍法,舍性取用配伍法,相反相成配伍法,药物反佐配伍法。系统分析了《伤寒论》十大寒热并用方证;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栀子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黄连汤,乌梅丸,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选择部分有代表性注家的注解和论述,针对十大寒热并用方剂以及注家注解进行分析讨论,进一步揭示寒热并用法的配伍规律。并据此总结出仲景寒热并用用药的配伍特点,为临床探寻寒热并用配伍治疗各种疑难病的思路和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同时揭示寒热并用法的局限性,提出正确理解和运用寒热并用法应该注意的和现实存在的三个问题:线性和惯性思维难以打破,经典理论和仲景学说难以超越,药量比例和临床运用难以掌握。说明:寒热并用法对现代临床有着极为重要的辨证意义,寒热并用法尚有待进一步更为深入的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