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金星水星异常自转的自然形成机制
【6h】

金星水星异常自转的自然形成机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 综述

§1.1太阳系大行星的基本概况

§1.2太阳系行星的形成机制

1.2.1行星形成的灾变说

1.2.2行星形成的俘获说

1.2.3太阳系共同形成学说

1.2.4各种学说评价及比较

§1.3金星水星自转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1.3.1潮汐和核幔摩擦说

1.3.2大星子碰撞说

1.3.3共振说

1.3.4 Correia Alexandre的数值模拟研究

1.3.5问题

§1.4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行星际物质对金星水星自转的影响初探

§2.1理论依据和模型

2.1.1介质密度分布的确定

2.1.2计算模型

§2.2计算结果

2.2.1金星的计算和结果

2.2.2水星的计算和结果

§2.3本章结果讨论

第三章 行星际物质对自转影响的改进探究

§3.1理论依据和计算模型

3.1.1行星公转获得的角动量

3.1.2行星自转获得的角动量

3.1.3行星际物质影响行星自转的总效果

§3.2计算结果及分析

3.2.1行星自转角速度变化的比较

3.2.2金星自转的变化

3.2.3水星自转的变化

3.2.4火星可能的原始自转状态

3.2.5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4.1结论

§4.2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金星的缓慢逆向自转在太阳系行星中是非常独特的。太阳系大多数行星都是快速正向自转,典型的自转周期只有约1天或不到1天,黄赤交角也比较小;而金星的自转周期却长达243天,并且是逆向自转,即自转方向与行星公转方向相反。自从人类发现金星的这一自转特性以来,这一特殊现象的形成原因便成为太阳系演化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金星目前的自转状态是生来就有的还是后天演变来的,是什么机制使其演变的,这是至今仍然在研究的问题。一般认为,金星原来具有典型的快速正转的状态,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由于潮汐作用或行星内部流体核与幔间的摩擦作用,使得自转逐渐发生变化;也有研究认为可能是早期受到大星子的偶然碰撞所致。各种观点都能说明一些问题,但是都需要各种不同的初始状态,自然形成的概率不大。偶然事件如果真发生过,能说明金星的逆转,但也不能同时解释水星的缓慢转动。 本文探讨了金星异常自转形成的一种可能机制,行星际物质的作用。在太阳系各大行星共同形成说的基础上,本文从太阳引力场中行星际物质径向分布的不均匀性假设出发,推导并计算了行星际物质对类地行星自转的影响。我们的研究显示,金星在演化过程中与周围星子和其他行星际物质非对称碰撞可以获得反向角动量,使得金星由典型自转演化到目前状态。用同一理论模型也能解释水星的缓慢自转。全文内容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综述,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研究需要的基础知识——太阳系大行星的概况和当前太阳系行星形成的基本理论,同时在介绍了人类对水星和金星自转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简介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详细阐述了本课题的第一个研究模型和结果。该模型是在行星共同形成学说的基础上,探讨了行星形成后,径向不均匀分布的行星际物质对金星和水星的自转产生一种可能影响。在粗略的假定行星际物质不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讨论了金星和水星在公转过程中由于行星际物质的作用而损失的角动量,得到金星和水星的自转分别经历50亿年和20亿年,就可能由通常的自转变为目前的异常自转状态。 第三章阐述了本课题采用的第二个研究模型,即改进的模型。该模型不仅考虑了实际问题中行星际物质随时间的变化,还同时探讨了行星在公转和自转过程中受行星际物质作用而损失的角动量。研究对象不仅限于金星和水星,还涉及到所有的类地行星。结果更加有说服力的证明,在45亿年之前,所有的类地行星自转都可处在典型的快速正向自转状态,自转变化最大的是金星和水星,在大约35亿年前金星和水星的自转就可能稳定到目前状态。 最后一章对本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了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