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黑龙江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与预测研究
【6h】

黑龙江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与预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综述

1.1 引言

1.2 生态足迹分析法出现的背景

1.3 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主要工作

2 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

2.1 生态足迹基本概念

2.2 生态足迹指标体系概述

2.3 生态足迹计算分析方法

2.4 与生态足迹相关的几个指标

2.5 生态足迹分析模型的优点和不足

3 黑龙江 2008 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生态足迹计算

3.3 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分析

4 生态足迹及相关指标动态变化分析

4.1 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分析

4.2 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4.3 生态盈余/生态赤字动态变化分析

4.4 万元 GDP 生态足迹与资源利用效益动态变化分析

4.5 生态足迹多样性与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动态变化分析

4.6 生态承载度与生态足迹指数动态变化分析

5 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预测

5.1 灰色预测建模过程

5.2 人口规模发展趋势的预测

5.3 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预测

5.4 预测结果分析

6 降低生态赤字的对策

6.1 保护耕地资源

6.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3 控制人口数量

6.4 增加生态承载力

6.5 扩大当地的贸易

6.6 加大城市化进程

7 结论

附 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全世界紧迫和艰巨的任务。要衡量一个区域是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定量研究区域的发展状况,即定量测量发展的可持续状态。
  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 Willialn及其博士生 Wackernagel1996年以来提出和发展的生态足迹指标是一种测算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的综合指标,该方法通过将区域的资源和能源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须的各种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生态足迹),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
  本文通过查阅黑龙江省历年统计年鉴,运用自上而下法对2000-2008年生态足迹及相关指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首先,阐述了可持续的发展背景、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作为本文的理论背景;其次,在生态足迹及相关指标理论支持下,提出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然后依据黑龙江的自然、经济情况,构建定量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指标,对黑龙江省2008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足迹相关指标进行计算,对比2008年中国的各项指标,揭示当前生态系统可持续的发展状态。最后,用灰色预测方法对2010-2020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作出了预测,提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为:
  (1)2008年黑龙江省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7。1809hm3,人均生态足迹供给为2.5197hm3,人均生态赤字高达4.6612 hm3,区域总生态赤字为17829.25万 hm3,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从人均生态足迹的供需情况看,生态生产性土地的供给超过了生态承载的阈值,对环境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从人均生态足迹的供需结构看,2008年黑龙江省土地的供给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结构之间,具有显著的不对称性。黑龙江省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2)2000-2008年黑龙江省人均生态足迹基本上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呈先减后增趋势,人均生态赤字不断的增加,呈逐渐递增的趋势,生态赤字的变化规律呈现与生态足迹相同的变化趋势。从生态足迹的相关指标来看,万元 GDP的生态足迹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生态足迹多样性总体呈平稳递增的态势,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3)根据发展模式和GM(1,1)的模型,预测2020年黑龙江省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赤字分别为12.7789hm3、4.1956hm3和8。5833hm3,这意味着黑龙江省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况。
  (4)黑龙江省减少生态赤字,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保护耕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控制人口数量;增加生态承载力;扩大当地贸易;加快城市化进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