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力竭性运动致大鼠心肌损伤机制的初步探讨
【6h】

力竭性运动致大鼠心肌损伤机制的初步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状况的观察

3.2 力竭性游泳运动后心肌形态及功能的动态变化

4 讨论

4.1 力竭性游泳运动所致心肌损伤的动态变化

4.2 力竭性游泳运动所致心肌损伤的机制探讨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实验动物模型图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生理、病理过程,也是一种应激源。适度运动有利于促进人体健康和提高运动成绩,当运动强度或持续时间超过了心肌的承受和防御能力,则会导致运动性心肌损伤的发生。本实验采用Wistar大鼠进行一周的力竭性游泳运动建立运动性心肌损伤模型,观察运动后即刻、3h、6h、24h、48h和96h六个不同时相血清 NO、SOD、MDA含量的动态变化,来探讨氧自由基在力竭性运动诱发心肌损伤中的作用,为运动员以及大众健身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将87只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15只)、力竭性运动组(72只)。运动组又根据恢复时间不同分为运动后即刻组、3小时组、6小时组、24小时组、48小时组和96小时组,每组12只。安静对照组大鼠不进行任何运动;力竭性运动组每天游泳运动至力竭状态,连续1周。依据经典的Thomas的方法建立运动性心肌损伤实验动物模型。采用高60cm,直径55cm的塑料圆桶作为大鼠游泳槽,水深50cm,水温(33±2)℃。动物购买后适应性饲养1周。正式实验前二天各进行一次适应性游泳运动,每次10分钟。大鼠尾部负体质量2%的负荷,每天游泳运动至力竭状态(实验过程中,一次力竭性游泳时间不少于3小时),连续1周。力竭标准采用“经过10s后动物仍不能返回水面为标准”,同时观察动物身体状况,当动物运动极度不协调时立即将其从水中捞出,用热风机将皮毛吹干,防止动物生病。运动后分别检测指标。
  结果:①1周力竭性运动后不同时相血清 NO水平皆升高,运动后即刻血清 NO明显升高,随后逐渐增加,3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24h降至低谷,48小时再次达到高峰,96小时再次下降,呈现2个周期性变化。②1周力竭性运动后不同时相血清总 SOD含量无明显变化;与运动前相比,运动后不同时相 CuZn-SOD皆明显降低;Mn-SOD皆明显升高。③1周力竭性运动后即刻血清中MDA含量升高,但与运动前相比并无显著性差异,然后逐渐降低,24h达低谷,与运动前有显著性差异,随后又逐渐增加,但并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一周力竭性运动后即刻至96h,大鼠心电图 ST-T呈现2个周期性改变(先抬高后降低,再抬高再降低),表明心肌组织存在即刻性损伤和延迟性损伤。同时 NO呈现2个周期性变化与大鼠心肌即刻损伤、延迟性损伤相关性比较大,而 SOD则无明显变化,MDA也有类似变化,但是不是十分显著,也说明与心肌损伤有一定的相关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