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
【6h】

论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论文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 目前国内学界的研究现状

三 论文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第一章 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的文化语境

第一节 当前影视文化的勃兴

第二节 大众消费文化的诉求

第三节 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规约

第二章 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与“主题传达”

第一节 主题的“忠实”传达

第二节 主题的通俗性转化

第三节 改编后的主题话语形态

第三章 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与“形象再塑造”

第一节 人物:从虚构到“现实”

第二节 次要人物的“变异”处理

第三节 人物的增加与删减

第四章 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中的“再叙事”

第一节 改编的叙事视角

第二节 改编的叙事时序

第三节 改编的叙事修辞

第四节 改编的叙事节奏

第五章 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的价值意义

第一节 拓展了新生代小说家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 为当前影视文化市场注入了活力

第三节 为创造性影视改编提供了艺术经验

余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论文试图平衡小说与影视两种艺术形式,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现象为研究对象,以后现代思潮中的互文性理论为论述基础,立足于具体的新生代小说文本及其改编后的影视文本,深入地阐述改编艺术中的突破与创新,从而展现出两种相异艺术形式在深层次地互文转换中所呈现出来的独特面貌和特色。同时,论文也试图梳理总结出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的不足与经验得失,以期为当代小说的影视改编提供某些可资借鉴或值得警醒的经验教训,从而也为拓展新生代小说研究的新维度做出尝试和努力。 绪论。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依据和意义、目前国内学界的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论文首先对“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进行界定,采取更加包容开放的命名心态,将“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的创作群体主要限定在中国大陆在六十年代出生以及七十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小说家这一群体上。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一直处在深入发展中,而纵观目前国内学界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对于新生代小说文本以及改编后影视文本的个案解读上,并未将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纳入到整合研究的视野中来。因此,本论文试图弥补对这一重要改编现象关注的缺失。本论文的研究理论为后现代思潮中的互文性理论,将新生代小说文本及其改编后的影视文本在改编的主题内容、形象塑造、叙事元素等方面做出深入地比较研究,论文的研究方法将主要借鉴文化学、主题学、叙事学以及修辞学等理论研究成果。 第一章,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的文化语境。作为原创影视文化市场的有力补充,当前影视文化的勃兴促发了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热。而新生代小说家的作品吸引影视剧编导的重要原因则在于新生代小说呈现出来的新质素契合了当下观众的情感需要。这主要表现在新生代小说中对于家庭婚恋等普世情感的关注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新生代小说满足了当下观众的红色怀旧心理以及对于特殊年代的怀旧心理,同时新生代小说触及到了当下某些突出的社会问题。而目前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使得影视文化作品具有一定的世俗性、娱乐性以及消费性,这也在间接地影响着当下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的创作思想。而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规约也影响着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的创作,使得改编后的影视剧作品呈现出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人性中的真善美,但改编后通俗圆满的结局和平面化的人物也削弱了对原著小说中深邃主题以及复杂人物的表现力度。 第二章,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与“主题传达”。这一章主要论述了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中的主题转化。在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中,某些新生代小说的主题在改编为影视剧时存在着“忠实于原著”的现象,而主题转换中的“忠实”传达则表现出闭合性、灵活性以及开放性等表现形态。同时,某些新生代小说的主题在改编为相应的影视剧时还存在着主题通俗性转化的现象,这一主题转换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原著小说深邃性主题的简化、反思性主题的平面化以及批判性主题的弱化三个方面。而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后在主题话语的形态上主要表现为亲情、爱情、创伤、恐惧以及谍战五个方面。 第三章,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与“形象再塑造”。这一章主要探讨了新生代小说中的人物在改编为影视剧时所发生的变化。当新生代小说中的人物从文学虚构转换为影像画面所呈现出来的“逼真现实”中时,导演是通过对小说人物自身状况的现实定位、以人物的不断行动来充实人物的现实处境以及演员的扮演来实现的。而新生代小说中的某些次要人物在改编为影视剧的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变异”则体现出一定的功能性,主要表现在改变原著小说的主题格调、烘托改编后影视剧的主要人物以及强化改编后影视剧的情节曲折性。而新生代小说中的人物在改编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人物增删的现象,而这一现象也表现出改变原著小说的主题格调、烘托改编后影视剧的主要人物、增加改编后影视剧的情节容量以及删除某些人物以创造清晰的情节线索的改编动机。 第四章,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中的“再叙事”。这一章主要探寻了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中的叙事转换。在改编的叙事视角中,主要考察原著小说的叙事视角在改编为影视剧后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以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混合叙事视角的相应转换中所发生的变化。在改编的叙事时序中,主要考察原著小说的叙事时序在改编为影视剧后在顺叙、倒叙以及预叙的相应转换中所发生的变化。而改编的叙事修辞则是指原著小说的叙事修辞在改编为相应的影视剧后在反讽、象征以及隐喻上所发生的修辞转变,主要从改编的人物反讽、改编的物象象征以及改编的场景隐喻三个方面进行阐释。而改编的叙事节奏则是指原著小说的叙事节奏在改编为相应的影视剧后在人物情感流动的节奏、事件组合的节奏以及场景转换的节奏三个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变化。 第五章,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的价值意义。新生代小说家的小说通过改编为影视剧而为其作品的广泛传播拓展了全新的媒介路径,而新生代小说家的编剧身份以及“作家导演”的艺术尝试对于新生代小说家重塑自我的生存坐标以及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此外,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还为当前影视文化市场注入了活力,这主要表现在新生代小说为影视剧提供了新鲜独特的改编素材,丰富了改编后影视剧作品的题材类型。而且,新生代小说中的文学性也为改编后影视剧的艺术内涵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此外,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中有着对创造性改编的有益尝试。这里的创造性改编是指导演仅将原著小说当作影视剧创作的素材,导演以其独特的艺术眼光、灵感以及修养进行影像化再创作,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影视艺术作品。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中存在着通俗性、商业性以及艺术性创造性改编三种创作类型,从而为创造性改编思维提供了某些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余论。余论则主要讨论了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的不足以及对当下小说的影视改编这一现象提出针对导演的三个问题。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改编中对小说主题通俗性转换限度的漠视、对小说人物深度的削弱以及对暴力和性等商业元素的过度凸显上,这些不足严重制约了改编艺术境界的提升。而针对导演提出的三个问题依次为改编是否需要“选材意识”、改编是否需要“重新调理”以及改编是否需要“观众意识”。导演在小说的影视改编中需要具有“选材意识”,这里是指导演对小说的选择需要在灵魂触动的基础上进行,在有感而发之后演变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并激发出将其拍摄出来的情感冲动。而且导演在其后的拍摄中需要对影视剧进行“重新调理”,既要保证影视作品外在的观赏性,又要确保影视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情怀。同时,导演在改编中还需具有“观众意识”,这里并不是要求导演主动地迎合观众的观影口味和欣赏水平,而是以一种积极地创造心态引领观众收获正面有益的艺术体验。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为在对“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进行包容性界定的前提下,首次将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现象纳入整合研究视野,从而弥补了对这一重要改编现象整体关注的缺失。而且,论文以后现代思潮中的互文性理论为阐释基础,旨在对新生代小说文本及其改编后的影视文本在改编的主题传达、形象再塑造以及再叙事方面做出深入地文本比较与理论探析,从而把握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的独特面貌,梳理出其别具一格的改编特色与意义取向,从而开启新生代小说和影视艺术之间互文研究的新局面。同时,论文也试图总结出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的经验与得失,以期为当代小说的影视改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为拓展新生代小说研究的新维度做出尝试。

著录项

  • 作者

    曹文慧;

  •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 学科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吴义勤;
  • 年度 2013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中国文学;
  • 关键词

    中国当代; 新生代小说;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