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骨保护蛋白和骨保护蛋白配体与脊柱结核病灶骨硬化关系的研究
【6h】

骨保护蛋白和骨保护蛋白配体与脊柱结核病灶骨硬化关系的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 通过研究脊柱结核病灶骨不同部位的骨保护蛋白(OPG)和骨保护蛋白配体(OPGL)的表达情况以及与平均CT值的关系,揭示OPG和OPGL参与脊柱结核的病理过程和意义,从分子水平深化对脊柱结核病灶骨硬化发生机制的认识,为阐明脊柱结核病灶骨硬化发生机制提供新的线索;初步探讨脊柱结核病灶骨硬化的病理结构;为脊柱结核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方法:2007年5月~2008年10月,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38例脊柱结核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14~72岁,平均年龄46岁。胸椎9例,胸腰段11例,腰椎18例。取脊柱结核术中切除的骨质,按照部位分为三组,紧挨病灶空洞壁的为硬化骨组,以椎体病灶为中心,向外达到正常的骨质为正常骨组,位于硬化骨和正常骨之间的为亚正常骨组。如果术中没有硬化骨,则取正常骨质与病灶空洞壁之间的部分作为亚正常骨组。利用HE 染色进行骨组织形态学观察。利用PV-6000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技术研究病灶骨各部位OPG和OPGL的表达情况,光镜下观察,每张切片随机选取5 个不相重复的视野采集图像,并将图像输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OPG和OPGL免疫组化染色平均光密度,阳性面积比,取每张切片的均值作为该例的测量值。CT值的测量:根据患者术前检查的CT用骨窗对病灶部位进行观察,测量每个病例每一部位的平均CT值。利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P>0.05认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认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果:硬化骨组OPG平均光密度、阳性面积比以及OPG和OPGL表达的比值均明显高于亚正常骨组和正常骨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硬化骨组OPGL平均光密度、阳性面积比以及平均CT值均高于亚正常骨组和正常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OPG和OPGL平均光密度、阳性面积比以及OPG和OPGL表达的比值均与平均CT值呈正相关关系。硬化骨组钙化发生率为17.24%。
   结论:脊柱结核病灶骨在修复转化过程中产生了硬化骨,硬化骨的产生与OPG和OPGL在病灶骨组织中不同程度的表达相关。硬化骨组内OPG和OPGL的表达程度增强,且两者均与平均CT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推测OPG和OPGL可能在脊柱结核病灶骨质硬化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硬化骨组OPG和OPGL表达的比值明显高于亚正常骨组和正常骨组,推测在脊柱结核病灶骨发生硬化的病理过程中,OPG和OPGL均处于高表达状态,只是由于OPG的表达更高于OPGL的表达而导致了脊柱结核病灶骨组织硬化的发生。硬化骨的病理结构可能以高密度骨化为主,部分病例为骨化与钙化并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