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4737例肝硬化病因学分析及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危险因素的研究
【6h】

4737例肝硬化病因学分析及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危险因素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 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统计方法

结 果

1 同期住院病例中不同病因的肝硬化所占的比例

2 肝硬化不同年龄段的分布

3 不同病因肝硬化性别分布特点

4 不同病因肝硬化民族分布特点

讨 论

1 三种病因在肝硬化中所占的构成比

2 不同病因肝硬化性别及民族分布特点

结 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 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统计方法

结 果

讨 论

结 论

参考文献

综 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近8年来4737例肝硬化住院病例在性别、年龄、民族等方面的特征及其动态变化,以了解近年来肝硬化的发病现状。
  资料与方法:收集整理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2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住院的总共4737例肝硬化患者的部分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初步描述近年肝硬化部分指标的变化趋势。
  研究结果:(1)从2002年至2009年依年次肝硬化住院病例数前4年为1866例,后4年上升为2871例,病例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与同期住院总数相比,比例未见明显增高。(2)近年肝硬化中以乙肝肝硬化所占的比例最高,为79.06%。(3)8年来乙肝肝硬化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前4年乙肝肝硬化比例为80.27%,后4年比例下降至78.27%,酒精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发病率逐渐增高(酒精性肝硬化比例2.62%-6.57%,自身免疫性肝硬化0.48%-3.67%)。(4)肝硬化发病高峰年龄为40-59岁。(5)肝硬化患者中男性居多,男女比例为2.95∶1,酒精性肝硬化、乙肝肝硬化男性均明显多于女性,酒精性肝硬化最为明显,男女比例为83∶1,乙肝肝硬化次之,为3.08∶1,而自身免疫性肝硬化以女性为主,女性患者约为男性的3.14倍。(6)肝硬化患者汉族明显多于回族,汉回比例为6.89∶1,其中以酒精性肝硬化最明显,汉族为回族的17.67倍。
  结论:(1)本地区肝硬化以乙肝肝硬化最多,8年来乙肝肝硬化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酒精性肝硬化及自身免疫性肝硬化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2)肝硬化发病以中青年为主。(3)酒精性肝硬化、乙肝肝硬化以男性居多,自身免疫性肝硬化以女性为主。(4)肝硬化患者中汉族明显多于回族,在酒精性肝硬化中差异最为明显。
  摘要2;目的:初步探讨可以评估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食道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的临床指标,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资料与方法:收集整理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352例未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住院患者,以及286例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住院患者的门静脉内径、脾厚度、中性粒细胞相对值、白蛋白、胆固醇、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child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1)出血组与未出血组在门静脉内径、脾厚度、中性粒细胞相对值、白蛋白、胆固醇、凝血酶原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血组的血小板低于为出血组,Child评分则高于为出血组,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门静脉内径、脾厚度、中性粒细胞相对值、凝血酶原时间与出血呈正相关,为危险因素,白蛋白、胆固醇与出血呈负相关,为保护因素。脾厚度、中性粒细胞相对值、白蛋白是肝硬化发生食管胃静脉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三个指标对评估出血风险的作用:脾厚度>中性粒细胞相对值>白蛋白。(3)发生首次出血的危险因素为门静脉内径、脾厚度、中性粒细胞相对值、凝血酶原时间,保护因素为:白蛋白(OR=0.937,P=0.014)、胆固醇(OR=0.819,P=0.030)。其中脾厚度、中性粒细胞相对值、白蛋白是首次发生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门静脉内径、脾厚度、中性粒细胞相对值、凝血酶原时间是肝硬化发生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白蛋白、胆固醇为发生出血的保护因素,上述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性,但其干扰因素多,缺少敏感性和可靠性,需要几种指标同时使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