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豆种质资源豆荚螟抗性鉴定筛选及遗传的初步研究
【6h】

大豆种质资源豆荚螟抗性鉴定筛选及遗传的初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关于学位论文原创性和使用授权的声明

摘要

1、引 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分析

4、讨 论

5、结 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的有关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经过多年研究,探索出了一套大豆抗豆荚螟鉴定方法,初步摸清豆荚螟危害的特点,找出了代替人工接虫鉴定的简便方法和与豆荚螟关系密切的因素,初步探讨了抗豆荚螟的遗传机理。 根据多年鉴定抗豆荚螟实践,提出鉴定抗豆荚螟方案:(1)首先大量搜集品种资源进行1-2年的自然被害率(蛀荚率)调查,初选抗性材料; (2)设立抗虫品种鉴定圃,对初选的抗性材料进行1-2年的重复鉴定;(3)对重复鉴定筛选的抗性材料进行人工接虫鉴定,肯定其抗性;(4)将抗性材料设抗感对照品种进行区域性(异地)鉴定2年,明确品种抗性的适应性。在发生程度较轻的年份,可根据抗虫感虫对照品种的蛀荚率去灵活分级,一般以抗虫品种的蛀荚率为抗虫级标准上限,以感虫对照品种蛀荚率为感虫级标准下限,然后划分抗级标准。 在豆荚螟重发区鉴定大豆抗豆荚螟,能准确体现大豆品种的抗虫性,区分出抗感品种,具有重演性,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抗虫鉴定方法,可以代替人工接虫鉴定。 大豆种质资源豆荚螟抗性鉴定筛选表明,中间抗虫比例一般在30-40%,高抗、高感材料所占比例在5-10%,抗虫与感虫比例在10-20%。个别年份高抗材料所占比率较大,占25%左右,这与豆荚螟当年发生程度轻重有关。高抗材料,省外资源占绝大多数;抗虫、中间抗虫材料,省外、国外资源居多;个别年份本省资源抗虫类型较多,国外资源高感类型较多。省外资源主要集中在吉林、黑龙江等地;省内资源集中在省农科院、济宁等地;国外资源以美国、日本为主。抗虫表现年度间差异较大,这与当年品种资源种类有关,也与豆荚螟发生特性有关。一般认为,豆荚螟发生为点片发生,且年度间发生程度极不一致。 大豆抗豆荚螟主要与地理环境、播期、开花期、生长状况、荚熟色、茸毛有无、疏密等因素有关。地理环境决定着豆荚螟越冬环境好坏,越冬成活率高低,是否有充足的前一代寄主;播期表现为春播要比夏播危害严重,而开花期(拉荚期)与豆荚螟发生高峰是否吻合决定着发生程度高低,相关分析表明蛀荚率与开花期极显著负相关(r=-0.625),蛀荚率与产量显著负相关(r=-0.557);植株生长旺盛豆荚螟危害一般比生长瘦弱的植株重;密度大要比稀植发生重。 无论抗虫×抗虫组合,还是抗虫×感虫组合,后代中高抗株出现几率多,约占20%-30%,组合内抗虫以上植株所占比例较高。在有感虫亲本的组合中,出现高感株的几率明显高于抗虫亲本。复交和回交组合蛀荚率相对偏高。抗虫性分离有“倾向”母本的现象。研究表明,抗虫基因有显性作用。另外,抗虫机理有拒虫性、抗生性现象。如:茸毛密集有拒产卵功效,“无毛荚”因卵着落受限也表现“拒虫”;植株体内有某些生化物质,豆荚螟对其有所选择,这可从荚熟色得到证明。一般红褐(黄褐)荚易被豆荚螟蛀食,由于豆荚螟危害期荚的颜色并不表现,因而推测,危害差异可能源自内部生化物或控制荚颜色的基因与某种生化物物质含量相关联。 为提高抗虫鉴定的准确性,应重点抓好以下环节:1选择抗感对照品种,2调整播种期,3选择合适的地块,4注意区分豆荚螟与食心虫危害,5栽培条件尽量一致。

著录项

  • 作者

    王光杰;

  • 作者单位

    山东农业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农业大学;
  • 学科 农业推广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胡延吉,张循浩;
  • 年度 200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S565.102;S561.103.4;
  • 关键词

    大豆; 豆荚螟; 种质资源; 抗性鉴定; 遗传;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