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玉米田灰飞虱发生规律与播期调控防治技术研究
【6h】

玉米田灰飞虱发生规律与播期调控防治技术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玉米粗缩病(maizeroughdwarfdisease,MRDD)自20世纪70年代起成为我国玉米生产区流行的主要病害。该病的病原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black-streakeddwarfvirus,RBSDV),是由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as(Fallen)携带、传播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害。灰飞虱刺吸作用对作物造成的伤害较小,但能传播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病毒病,能引起病毒大流行。
   1954年,我国首次在新疆南部和甘肃西部发现玉米粗缩病。20世纪70年代中期,玉米粗缩病在河北、北京大规模流行,引发大面积毁种或减产,严重影响玉米生产。近几年,随着气候的变化和种植结构的调整,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在我国又开始呈上升趋势,尤其在山东、河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发生更为严重。山东省自2005年以来己连续多年严重发生,发病率在10%~70%,2008年粗缩病造成玉米绝产面积达25万亩。目前,玉米粗缩病已成为玉米生产田和育种田的重要病害,防治玉米粗缩病的关键是防治灰飞虱。
   本研究自2009~2011年连续3年,对不同玉米播期的灰飞虱发生情况、玉米粗缩病发病情况及玉米产量进行了系统调查,全面系统地研究了玉米粗缩病传毒主要介体灰飞虱在泰安市的田间种群动态,研究制定出以种群发生动态监控为主线,以播期调控为基础,辅以化学防治、抗病品种选择的灰飞虱、玉米粗缩病防治技术体系。既可为灰飞虱的预测预报提供参考,又可直接指导玉米生产。
   1.灰飞虱种群发生动态
   2009~2011年3年灰飞虱成虫种群的消长动态基本相同,自5月中旬发现灰飞虱开始,该害虫数量迅速增加,在6月中旬达到高峰后又迅速下降,在7月下旬田间已不能发现灰飞虱的踪迹。
   2.不同播期对玉米粗缩病病株率及病情指数的影响
   4月30日之前和6月19日以后为泰安市玉米产区的安全播期,灰飞虱发生高峰期前播种发病率最高,不适于播种,且在5月20日至5月30日播种玉米产量损失最大。因此,播期是影响玉米粗缩病发生的关键因素,适当早播和晚播,避免玉米苗期与一代灰飞虱成虫发生高峰期相遇,可预防玉米粗缩病的爆发。
   3.七种药剂防治灰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本研究选用7种杀虫剂进行了喷雾防治灰飞虱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和阿维菌素的速效性最好,药后1d防效均达到95%以上,显著高于其他药剂,而其他药剂对灰飞虱的速效性均处于较低水平。吡虫啉对灰飞虱的持效性最好,显著高于其他药剂,药后7d防效达到97.58%;其次,阿维菌素和氟虫腈的持效性较好,7d后的防效分别为92.97%和94.95%;其他药剂防效均处于较低水平。
   4.不同玉米品种抗病性评价
   对32个玉米品种进行抗病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的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鲁玉14、登海3622、登海3号、费玉2号、齐单1号、鲁单6018等品种病株率(<30%)、病情指数(<15)均较低,抗病性较强,产量(>430kg/667m2)较高;锦玉2号、齐单6号、连胜15、天塔5号、先行5号、鲁单9002、德农正成008、鲁单984等品种病株率(>90%)、病情指数(>50)均较低,感病性较强,产量(<250kg/667m2)较低。
   5.灰飞虱成虫肠道细菌分离及鉴定
   从灰飞虱成虫肠道中分离纯化获得8个细菌菌株,并对其菌体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性状进行了系统研究。鉴定结果表明,可培养的8个细菌菌株分别属于。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lichenifomis、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短芽孢杆菌Bacilluslarrae、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megaterium、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sp.、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短状杆菌Brachybacterium。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