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玉米茎腐病防治技术研究初探
【6h】

玉米茎腐病防治技术研究初探

代理获取

摘要

玉米茎腐病是目前我国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大量种植的玉米品种单一、农业耕作制度的变革以及气候等原因,该病在我国玉米产区大面积流行,病害逐年加重。目前,国内外对玉米茎腐病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于防治该病害的药剂研究很少,本论文在室内毒力测定的基础上,选取了两种对茎腐病菌效果较好的杀菌剂,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旨在研究它们对玉米茎腐病的空间分布、植株叶绿素含量和丙二醛及产量影响,分析出了两种杀菌剂对该病害的控制效果;研究了玉米茎腐病不同发病级别条件下,药剂对玉米植株各叶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光合酶、丙二醛、保护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及对玉米茎腐病防效的影响,证明了种子处理方式防治玉米茎腐病的可行性,为生产上对该病害产量损失预测及科学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采用含毒介质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引起玉米茎腐的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tum)和禾谷镰刀菌(Fusariummoniliforme)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戊唑醇和多菌灵对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tum)的毒力较强,其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值为2.01mg/L和2.03mg/L,恶霉灵和丙环唑对瓜果腐霉菌也有较强的毒力。对禾谷镰刀菌(Fusariummoniliforme)毒力较强的药剂也是戊唑醇和多菌灵,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0.423mg/L和1.37mg/L,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对禾谷镰刀菌也有较强的毒力。
   2.通过2年的人工定量接菌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5~6叶期、大口期、灌浆末期和蜡熟期玉米茎腐病对不同叶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根系活力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6叶期,病菌已经侵染;大口期至灌浆前期,植株长势,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根系活力与健康植株并无明显差异;从灌浆末期茎腐病又开始侵染扩展并在蜡熟期发病,植株各叶位的叶绿素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根系活力均明显低于健康植株。研究发现,植物发病后植株长势和根系活力以及穗粒重、千粒重、穗长等产量构成因素均明显低于健康植株。
   3.通过2年的人工定量接菌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多菌灵和戊唑醇种子处理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效及其对不同生育期植株光合酶、根系活力、各种保护酶活性、MDA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对照,60g/L戊唑醇FS不同浓度处理随浓度增加对玉米保护作用增强,对茎腐病防效提高,对产量促进作用增大。浓度达到20mL/10kg种子时对玉米保护作用最大,茎腐病防效最高,达到了73.90%,对产量促进作用最大,最高达到了40.35%;80%多菌灵WP不同浓度处理中当浓度达到药种比为1:100时对玉米保护作用最大,茎腐病防效达到了74.15%,对产量促进作用最高达到了39.47%。证实了种子处理方式防治玉米茎腐病的可行性,但防效受玉米灌浆末期至蜡熟期降雨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