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RNA干扰沉默PID1基因肉兔模型的构建及猪PID1基因多态性与肌内脂肪含量关联分析
【6h】

RNA干扰沉默PID1基因肉兔模型的构建及猪PID1基因多态性与肌内脂肪含量关联分析

代理获取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猪肉的品质也随之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众多肉品质性状之中,肌内脂肪(IMF)是衡量猪肉品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其含量与猪肉的多汁性、嫩度以及风味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肥胖人群脂肪细胞的增殖与PID1(磷酸酪氨酸互作结构域1)基因密切相关,在肥胖人群中呈高丰度表达。本实验室前期在莱芜猪、鲁莱黑猪、大白猪三个猪种上对PID1基因的研究提示,肌内脂肪的含量与PID1基因密切相关。为进一步研究PID1基因的功能,本实验在前期成功构建并筛选得到的高效PID1基因RNA干扰表达载体pGPU6/GFP/Neo-PID1-2的基础上,利用精子介导法制备RNA干扰PID1转基因肉兔模型,验证PID1基因对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并以莱芜猪和鲁莱黑猪为实验材料,研究了PID1基因的多态性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一、利用前期成功构建的高效干扰表达载体pGPU6/GFP/Neo-PID1-2与Roche的X-treme GENE HP转染试剂共孵育15 min后,加入适当的DMEM配成注射液。将公兔麻醉后,对实验组公兔两侧睾丸进行多点注射,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周注射一次,共注射三次。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30天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按照公母比例1∶6和1∶4进行配种,获得F1代个体。
  二、在转基因后代中,妊娠期结束试验组共分娩活仔兔106只,其中阳性兔7只,阴性兔99只,阳性率为6.60%。对繁殖的F1代肉兔个体进行活体荧光检测、PCR检测,并对不同组别(阳性组、阴性组、空白对照组)体重达3.0 kg左右的F1代肉兔抽样屠宰对其背最长肌进行肌内脂肪的测定,并进行q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在F1代中,试验组转基因阳性兔的肌内脂肪含量显著低于阴性兔和空白对照兔(P<0.05),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也显示阳性组PID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同时也对各组F1代肉兔进行了日增重、全净膛率、半净膛率、肌肉滴水损失、嫩度、屠宰后45 min pH、24 h pH、失水率以及24 h SOD、T-AOC、MDA等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处理对日增重、净膛率、滴水损失、嫩度、24 h pH有显著影响。
  三、以莱芜猪和鲁莱黑猪为实验材料(莱芜猪67头,鲁莱黑猪40头),混池测序发现,在PID1基因CDS区的第267位点发生了碱基C→T的突变,SSCP分析发现,在两个品种中,CC型个体肌内脂肪含量为9.77%±5.03%,CT型的肌内脂肪含量为6.11%±1.89%,TT型的肌内脂肪含量为5.71%±2.59%。在两个群体中,C为优势等位基因,基因频率为0.56;在莱芜猪群体中,CC型个体的肌内脂肪含量为10.38%±5.25%,CT型的肌内脂肪含量为6.38%±2.03%,TT型的肌内脂肪含量为6.03%±2.39%,C基因频率为0.6。在鲁莱黑猪群体中,CC型的肌内脂肪含量为7.37%±5.77%,CT型的肌内脂肪含量为5.15%±1.13%,TT型的肌内脂肪含量为4.74%±2.73%,群体中各类基因型分布均达到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
  综上表明,PID1基因与肌内脂肪沉积密切相关。本研究从RNAi肉兔模型构建的角度进一步验证了PID1基因对肌内脂肪沉积影响的功能,也为下一步研究制备高肌内脂肪优质PID1转基因猪奠定了基础。此外,转基因处理后对其他一些肉质性状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发现的突变位点可能与肌内脂肪沉积存在联系,还需进一步验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