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电晕场处理对玉米种子活力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6h】

电晕场处理对玉米种子活力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缩写词及中英文对照

摘要

1 引言

1.1 种子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2 种子处理技术手段

1.2.1 物理处理方法

1.2.2 化学处理方法

1.3 电场生物学效应特点

1.3.1 剂量不定性

1.3.2 参数的多元性

1.4 电场对植物的生物学效应

1.4.1 电场处理对种子萌发指标的影响

1.4.2 电场处理对种子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1.5 电场处理后生理机制的分析

1.5.1 电场处理对细胞学水平的影响

1.5.2 电场处理对酶活性的影响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备

2.1.1 试验材料

2.1.2 电晕场处理设备

2.2 试验设计

2.2.1 空气相对湿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2.2.2 不同含水量种子处理条件的优化

2.2.3 不同含水量种子优化理论值的验证

2.2.4 生理机制分析

2.3 试验方法

2.3.1 电晕场处理的方法

2.3.2 标准发芽试验

2.3.3 电导率测定

2.3.4 淀粉酶测定

2.3.5 脱氢酶测定

2.3.6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空气相对湿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2 处理场强和时间筛选

3.2.1 不同含水量玉米种子处理条件初选

3.2.2 不同含水量玉米种子处理条件优化

3.2.3 低含水量玉米种子处理条件验证

3.2.4 临界含水量玉米种子处理条件验证

3.2.5 高含水量玉米种子处理条件的验证

3.2.6 不同活力玉米种子处理效应的差异

3.3 电晕场处理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3.3.1 电晕场处理后细胞膜修复指标分析

3.3.2 电晕场处理后代谢酶活性的变化

3.3.3 电晕场处理后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4 讨论

4.1 不同空气相对湿度下电晕场处理效果比较

4.2 不同含水量种子处理条件的比较

4.3 不同活力种子(含水量12.5%)经最优处理后效果的比较

4.4 电晕场处理对膜修复,代谢酶活性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5 结论

5.1 空气相对湿度的优化

5.2 不同含水量种子处理条件优化

5.3 外渗液电导率变化

5.4 酶活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高活力玉米种子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电晕场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场处理技术,关于其处理效应及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研究了电晕场处理条件(空气相对湿度、种子含水量)及提高玉米种子活力的生理机制,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比较研究了空气相对湿度对电晕场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相对湿度为20%-30%时,处理效果较好。空气相对湿度为20%时,种子处理后的各项指标较对照提高幅度较大。
  2.利用正交试验及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得出低水分状态(6%)玉米种子的处理条件为400kv/m的场强处理7.1min,临界水分状态(12.5%)玉米种子处理条件为350kv/m的场强处理5.6min,高水分状态(16%)玉米种子处理条件为290kv/m的场强处理4.8min。最优处理场强和时间随着种子水分的升高而降低。
  3.玉米种子活力越高,电晕场处理提高活力的效果越小。在优化处理条件下,低、中、高三种不同活力临界水分状态的玉米种子(含水量12.5%)的处理效果是低活力玉米种子各指标的提高幅度大于中、高活力种子。
  4.三种不同活力玉米种子经最优电晕场处理后外渗液电导率均显著低于对照,且代谢相关酶(淀粉酶、脱氢酶)活性和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均较对照显著提高。同时,中、高活力玉米种子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提高幅度优于低活力种子。

著录项

  • 作者

    杨翠翠;

  • 作者单位

    山东农业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农业大学;
  • 学科 作物遗传育种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春庆;
  • 年度 201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S513.041;
  • 关键词

    玉米; 电晕场处理; 种子活力; 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