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苯并噻唑对韭菜迟眼蕈蚊的亚致死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初探
【6h】

苯并噻唑对韭菜迟眼蕈蚊的亚致死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初探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缩略表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1.1 韭菜迟眼蕈蚊的生物学性状及发生规律

1.2 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现状

1.3 苯并噻唑的研究现状

1.4 iTRAQ技术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供试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苯并噻唑对韭菜迟眼蕈蚊生命表的影响

3.2苯并噻唑对韭菜迟眼蕈蚊生理生化的影响

3.3 苯并噻唑对韭菜迟眼蕈蚊蛋白质组的影响

4 讨论

4.1 苯并噻唑对韭菜迟眼蕈蚊生命表的影响

4.2 苯并噻唑对韭菜迟眼蕈蚊生理生化的影响

4.3 苯并噻唑对韭菜迟眼蕈蚊蛋白质组的影响

5 结论

创新之处及有待解决问题

1.创新之处:

2.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展开▼

摘要

韭菜迟眼蕈蚊是韭菜等葱蒜类百合科蔬菜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已成为影响韭菜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由于目前登记防治该虫的药剂种类较少,加之农民施药技术不规范,导致害虫对常规药剂的敏感性降低,因用量提高而导致的毒韭菜等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亟待开发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新药剂和防治新策略。为明确微生物源挥发性化合物苯并噻唑对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潜力及探索其致毒机制,指导苯并噻唑的科学使用,本论文研究了亚致死剂量苯并噻唑对韭菜迟眼蕈蚊生长发育、繁殖及种群参数的影响,并同时测定了亚致死剂量苯并噻唑处理下幼虫生理生化水平的变化,利用iTRAQ技术对苯并噻唑处理后韭菜迟眼蕈蚊幼虫蛋白质组的变化进行了鉴定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
  1.亚致死剂量苯并噻唑处理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后,利用两性特定年龄生命表评价了其对韭菜迟眼蕈蚊生长发育、繁殖力及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LC10和LC30两处理组均显著降低亲代和子一代雌虫的产卵量,并且延长子一代幼虫的发育历期,子代种群的内禀增长率由对照组的0.1589 d-1降低到0.1391 d-1和0.1140 d-1,净生殖率从对照组的54.39粒/头降低到41.80粒/头和25.08粒/头。因此,亚致死剂量的苯并噻唑对韭菜迟眼蕈蚊种群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
  2.为明确亚致死剂量的苯并噻唑对韭菜迟眼蕈蚊在生理生化水平上的影响,对苯并噻唑处理后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取食量、蛹重、营养物质含量、消化酶活力及解毒酶活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的苯并噻唑(LC10和LC30)处理韭菜迟眼蕈蚊后第二天(2 DAT)能够显著降低幼虫的取食量,但对蛹重影响不显著。韭蛆幼虫蛋白质、脂质、总碳水化合物以及海藻糖4种营养物质的含量在不同亚致死剂量处理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幼虫蛋白酶、脂肪酶、α-淀粉酶以及海藻糖酶4种消化酶的活力在苯并噻唑处理后显著降低。另外,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力在苯并噻唑处理6和24h后显著降低,酯酶的活力在苯并噻唑处理6和24h后显著增加。因此,苯并噻唑可能通过降低幼虫消化酶的活力,进而干扰幼虫正常的取食及消化过程,减少营养物质的积累,最终影响韭蛆的生长发育。
  3.为探明苯并噻唑对韭菜迟眼蕈蚊的作用机制,初步对亚致死剂量苯并噻唑处理后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和对照组幼虫的蛋白质组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苯并噻唑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共鉴定到了92种差异表达蛋白。其中,14种蛋白质与苯并噻唑的作用机制有关,11种蛋白质与韭菜迟眼蕈蚊的应激机制有关,67种蛋白质与韭菜迟眼蕈蚊的适应机制有关。进一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苯并噻唑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能量代谢、抑制解毒过程、干扰DNA和RNA合成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肌球蛋白重链(MyHC),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SCS),多聚腺苷酸绑定蛋白(PABP),肌浆网钙转运ATP酶可能与苯并噻唑的应激机制相关。韭菜迟眼蕈蚊通过增加碳水化合物代谢、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以及无机离子的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增强韭菜迟眼蕈蚊对苯并噻唑的适应机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