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越冬期测墒补灌对小麦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h】

越冬期测墒补灌对小麦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代理获取

摘要

试验于2013~2014和2014~2015年小麦生长季,在山东农业大学试验农场大田进行。试验设置5个处理:W0(全生育期不灌水)、W1(越冬期不灌水、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补灌至0~40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5%和70%)、W2(越冬期、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65%和70%)、W3(越冬期、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5%、65%和70%)和W4(越冬期、拔节期和开花期均定量灌溉60 mm)。供试品种为济麦22,试验结果如下:
  1、不同水分处理对小麦耗水特性的影响
  两个小麦生长季,越冬期灌水量均为W4最高,W3次之,W2处理最低;总灌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为W4>W3>W2>W1>W0。全生育期60~120 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总耗水量和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和日耗水量均为W4最高,W2和W3次之,W1再次之,W0最低,W2和W3处理无显著差异。
  2、不同水分处理对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两个小麦生长季,开花后14d和21d,旗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为W4最高,W2和W3次之,W0处理最低,W2和W3处理无显著差异。开花后14d和21d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实际最大光化学活性ΦPSⅡ分别为W4>W2、W3>W1>W0和W2、W3>W4>W1>W0。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为W4最高,W2次之,W0处理最低。开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在籽粒中分配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为W4>W2、W3>W1>W0。成熟期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量为W4>W2、W3>W1>W0;分配比例为W4最高,W2次之,W0处理最低。开花后14d和21d,旗叶蔗糖含量和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为W4>W2、W3>W1>W0。
  2013~2014年小麦生长季,开花后14d和21d,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为W4>W2、W3>W1>W0;开花后14d、21d和28d,旗叶丙二醛含量(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W0>W1>W2、W3>W4和W4>W3>W2>W1>W0。2014~2015年生长季,开花后14d和21d,旗叶SOD和CAT活性为W4>W3>W2>W1>W0;开花后14d、21d和28d,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W0>W1>W2、W3>W4和W4>W2、W3>W1>W0。两个小麦生长季,开花后21d和28d,籽粒灌浆速率均为定量灌溉的W4最高,W2和W3次之,W0最低,W2和W3处理无显著差异。
  两个小麦生长季,开花后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率为W4>W2、W3>W1>W0,反射率为W0>W1>W2、W3>W4;冠层PAR漏射率为W0最高,W1次之,W4处理最低。小麦开花后干物质净积累量以及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均为W4最高,W2次之,W0处理最低。2013~2014年生长季,冠层PAR转化率为W2、W3>W1、W4>W0;2014~2015年生长季,PAR转化率为W4>W2>W3>W1>W0。
  3、不同水分处理对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两个小麦生长季,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为W4>W2、W3>W1>W0,占成熟期总氮素积累量的比例为W2显著高于其余各处理。开花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为定量灌溉的W4最高,W2和W3次之,W0最低,W2和W3处理无显著差异。成熟期氮素总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为W2显著高于其余各处理。
  4、不同水分处理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两个小麦生长季,籽粒产量均为定量灌溉的W4最高,W2和W3次之,W0处理最低,W2和W3处理无显著差异;灌溉效益为W2>W3>W1>W4>W0。2013~2014年生长季,水分利用效率为W2>W3>W1>W4>W0。2014~2015年生长季,水分利用效率为W2、W3>W1>W4>W0。以上结果表明,依据0~40 cm土层土壤进行测墒补灌,越冬期土壤目标相对含水量为70%的W2处理,总灌水量显著低于W3和W4,籽粒产量仅次于定量灌溉的W4处理,高于不灌越冬水的W1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益最高,是本试验条件下高产节水的最优处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