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司法信任危机及破解
【6h】

司法信任危机及破解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0 绪论

0.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

0.3.1文献研究法

0.3.2语义分析方法

0.3.3归纳分析法

0.3.4案例分析方法

0.4 论文结构

0.5 创新与不足

0.5.1创新之处

0.5.2不足之处

1.司法信任危机及其表现

1.1 司法信任危机的概念分析

1.1.1 危机的概念分析

1.1.2 司法信任的概念分析

1.1.3 司法信任危机的概念分析

1.2 司法信任危机的现实危险

1.2.1 司法信任危机的表现

1.2.2 司法信任危机的危害

1.3 司法信任危机的变革机会

1.3.1 司法体制改革的有力推动

1.3.2 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引导

1.3.3 社会的普遍关注

2.司法信任危机的原因阐释

2.1 司法信任危机的内部原因

2.1.1 内部制度缺陷

2.1.2 内部非制度缺陷

2.2 司法信任危机的外部原因

2.2.1 司法地方化、政治化

2.2.2 舆论监督不当

2.2.3 社会信任危机辐射影响

3.司法信任危机的应对与重塑

3.1 司法信任危机的应对

3.1.1 营造庭审氛围的严肃性

3.1.2 提高裁判文书的可接受性

3.2 司法信任的理性重塑

3.2.1 完善审判独立制度

3.2.2 完善人民陪审制度

3.2.3 完善法官管理制度

3.2.4 以人格信任取代关系信任 塑造公众信任人格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简介

展开▼

摘要

危机是指危险又有机会的时刻。司法信任危机包括现实危险和变革机会。现实危险即社会公众对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不信任、对司法裁判结果的不认同;变革机会即司法信任的现实危险中蕴含着变革重塑的转机。当事人、其他国家机关、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对司法的不信任集中体现出司法信任危机的现实危险;但是,司法体制改革的推动、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引导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都为司法信任危机的破解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司法信任危机的出现,有制度方面的内部原因,包括独立审判,司法公开等方面的缺陷,也有非制度方面的内部原因,例如:司法工作人员素质方面、司法领域的GDP主义等;当然,司法权的地方化和政治化、舆论监督的不当以及社会信任危机的辐射影响等外部原因也进一步加剧了司法信任危机。司法信任危机的存在不利于社会矛盾纠纷的解决和司法权威的实现,不利于司法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法治社会的建设,不利于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破解司法信任危机,重塑司法信任成为必然选择。
  司法信任的构建需要从两个方面逐步深入:一方面,从司法信任危机的应对着手:首先,通过法院的选址、外观设计和法官仪表妆容等方面切入,营造严肃的庭审氛围,强化司法的权威性;其次,通过完善判后答疑程序,提升裁判文书的逻辑性和可接受性,将看得见的公正呈现在当事人面前,促使当事人服判息讼。另一方面,从司法信任重塑的角度出发:首先,打破我国传统的关系信任模式,培养公众的信任人格,建立一种人格信任关系,塑造社会公众的信任人格,这是司法信任构建的心理基础;其次,推进审判独立,不断完善司法公开制度、人民陪审制度和责任监督机制,这是司法信任构建的制度基础;最后,从法官的选任、考核、培训、惩戒四个方面进行法官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不断完善法官管理方面的体制机制,提升司法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确保案件的公平公正,为司法信任体系的构建提供保障。
  司法信任的构建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绕不开、躲不过的必经之路。破解司法信任危机,从应对与重塑两个层次逐步深入,司法信任的构建不再遥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