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校存量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模式研究
【6h】

高校存量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模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摘 要

ABTRACT

目 录

Contents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社会背景:科教兴国

1.1.2 政策背景:土地集约利用

1.1.3 资源背景:人均耕地少

1.1.4 当前高校空间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存量空间研究现状

1.3.1 城镇存量土地的利用实践研究

1.3.2 城镇存量土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总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阐述

2.1 存量空间

2.2 存量规划

2.3 土地集约利用

2.4 地下空间

2.5本章小节

3 高校存量空间利用研究与实践

3.1 高校存量空间利用相关理论研究

3.1.1 校园建筑存量利用

3.1.2 校园存量土地利用

3.1.3 校园地下空间利用

3.2 高校存量空间利用实践

3.2.1 地上空间利用

3.2.2 地下空间利用

3.3 本章小结

4 高校地下空间开发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4.1 高校空间特点

4.1.1 老校区空间特点

4.1.2 新校区空间特点

4.2 高校地下空间开发价值评估方法

4.2.1 高校地下空间开发价值评估体系

4.2.2 评估模型的建立

4.3 本章小结

5 高校地下空间开发模式研究

5.1 老校区地下空间的开发模式

5.1.1 老校区地下空间开发原则

5.1.2 老校区地下空间开发模式

5.1.3 模式总结

5.2 新校区地下空间的开发模式

5.2.1 新校区地下空间开发原则

5.2.2 新校区地下空间开发模式

5.2.3 模式总结

5.3 本章小结

6 高校校园地下空间开发布局研究

6.1 校园地下空间布局原则

6.1.1 以校园形态为发展方向

6.1.2 以交通路网为骨架

6.1.3 点、线、面相结合

6.2 老校区地下空间开发布局

6.2.1 单建式

6.2.2 连通式

6.2.3 综合式

6.3 新校区地下空间开发布局

6.3.1 统一开发式

6.3.2 轴向带动式

6.3.3 轨交结合式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 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使进入大学的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学生人数的增加使城市大学校园面临着严重的开发用地短缺的问题。针对校园空间的不足和高校面临的校园空间紧缺问题,许多高校未对土地进行高效利用,从而造成校园面积的减少,土地造成的巨大浪费。因此本文提出了对高校存量空间的开发与利用,以求为高校空间扩展上提供新思路。
  通过分析国内存量空间利用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对于国内校园存量空间的相关实践总结,认为地下空间较适用于土地资源不足高校的土外地集约化设计,提出以开发地下空间为主的校园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模式。
  通过研究新、老校区特点,建立了高校地下空间开发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高校地下空间开发价值评估模型。该模型可为以后高校地下空间开发价值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根据新、老校区的特点,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原则,建立适合老校区的“见缝插针”式的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即单建式、连通式、综合式);以及适合新校区的“整体开发”式的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即辐射式、脊状式、网络式)。
  根据新、老校区的特点及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对于老校区提出应在原有建筑基础上寻求可有效利用空间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应采用单建式、连通式、综合式的布局方式;对于新校区提出应在整体布局上把握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采用统一开发式、轴向带动式、轨交结合式的布局方式。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全面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借助案例分析,提出自己对新、老校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模式及布局的几点看法,以期使本文在理论上有所创新的同时,也能对高校地下空间的开发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使高校的建设能够实现土地高效利用的长期目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