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理论反思
【6h】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理论反思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导论

一、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展开的内在逻辑

(一)马克思历史理论本身的逻辑

(二)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国历史、理解中国历史的角度和尺度

(三)历史与现实的相互作用

二、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展开的基本线索

(一)普遍性与特殊性争论的线索

(二)决定论与非决定论争论的线索

(三)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争论的线索

三、研究现状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分期的酝酿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确立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确立的历史逻辑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确立过程中的思想斗争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念的确立

(一)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现象进行解释的初步尝试

(二)社会形态演进模式的初步论证

三、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念的历史决定论倾向

(一)科学视野对价值视野的遮蔽

(二)阶级斗争论取得历史决定论的形式

第二章社会史论战——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的初步展开

一、大革命及大革命后的现实激荡

(一)不同价值取向的现实冲突

(二)中共与苏共内部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争论

(三)社会性质问题论战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广泛传播和论争

(一)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争论

(二)关于奴隶社会的争论

三、中国社会史论战

(一)关于中国历史发展道路普遍性与特殊性模式的初步展示

(二)历史决定论的双重还原及未来取向的历史倒置

(三)“公式主义”之争

四、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不同分期观点的形成及对中国历史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探索

(一)吕振羽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解答及殷代奴隶社会说和西藏自治区周封建社会说

(二)侯外庐关于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尺度、亚细亚生产方式论及中国社会特殊路径说

(三)马克思主义史学内部不同分期观点的正面交锋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

一、五、六十年代古史分期讨论的背景

二、关于历史发展普遍性与特殊性范式的重建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特殊的,还是普遍的?

(二)东方奴隶制与古典奴隶制——不同形态,还是不同阶段?

三、关于中国历史发展道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论争

(一)郭沫若的绝对普遍性模式

(二)普遍性前提下的各种特殊性模式

四、历史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争论

(一)“铁的证据”

(二)“剥削方式决定论”

五、古史分期问题讨论中不同分期标准或尺度的论争

(一)奴隶制社会与封建制社会的所有制特征

(二)奴隶、农奴身分的判断

第四章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再认识

一、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双向视角透视亚细亚生产方式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最初确立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逻辑定位的初步确立

(三)亚细亚生产方式逻辑定位的最后确立

二、马克思审视历史的双重视野与双重尺度

(一)人的二重化存在与历史、实践展开的方式

(二)马克思判断社会历史进程的双重视野和双重尺度

(三)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把握

参考文献

致 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展开▼

摘要

古史分期问题之所以意见纷呈,不是一个史料问题,而是一个理论问题,这在史学界已经达成共识.而理论问题并不仅仅涉及一个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