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庄子》在先秦时期的传播与接受
【6h】

《庄子》在先秦时期的传播与接受

代理获取

目录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序言

第一章关于庄子、《庄子·内篇》、《庄子·外杂篇》

一、庄子生平研究

二、《庄子》作者研究

三、《庄子》成书研究

第二章庄子在战国的传播

一、传播过程分析

(一)传播者分析

(二)传播内容、传播动机分析

(三)传播渠道分析

(四)传播受众分析

(五)传播效果分析

二、传播类型分析

(一)群体内传播

(二)群体外传播

第三章从《庄子·外杂篇》看庄子后学对庄子的接受

一、《外杂篇》作者是庄子和《庄子·内篇》的读者

(一)概念范畴的证明

(二)词语典故的证明

(三)篇章段落的证明

二、《庄子·内篇》本文的召唤结构

(一)玄奥的哲学思想

(二)奇特的形象塑造

(三)独特的行文方式

三、从《庄子·外杂篇》看庄子后学对庄子的接受

(一)读者对庄子思想的接受

(二)读者对庄子文艺的接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庄子是战国中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对我国思想和文艺的发展影响深远。自庄子以来到如今,庄学得到了很大的传播,横跨古今中外。同时,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和文学家都从《庄子》那里汲取营养,不断地阐释并发展着庄学。在这个传播与接受的历史当中,庄子后学作为庄子思想和文学的第一批传播者和接受者,其地位在庄学研究中是极其独特的,其关键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就从传播学和接受美学的视角,以庄子后学为切入点,对庄子在先秦时期的传播与接受作些探讨。 第一章,主要对《庄子》的作者和成书问题作了考证。通过梳理古典文献和借鉴当今考古成果,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庄子·内篇》为战国中期的庄子自著;《外杂篇》为庄子后学所著,晚于内篇,为先秦之作;《庄子》全书完成于战国末期,并为《吕氏春秋》、《韩非子》等所见。庄子后学是庄子和庄子《内篇》的读者,可据此考察庄子在先秦时期的传播与接受。 第二章,主要运用传播学理论,对《庄子·内篇》在先秦时期的传播过程、传播形态进行分析。本文首先依据拉斯韦尔5W模式理论,分别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动机、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以及传播效果等几个方面对庄子的传播模式进行分析。然后,本文又依据传播类型理论,认定庄子及其弟子对庄学的传播属于群体传播的范畴,并分别从群体内传播和群体外传播两个方面对庄学传播进行分析。这样从纵、横两个方向对庄学传播作了一次考察和梳理。 第三章,主要运用接受美学理论,以《庄子·外杂篇》为依据,分析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文艺的接受。对于庄学,以往学者们研究重点多在庄子,对庄子与其后学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研究不深。接受美学提高了接受者的地位,注重读者的主动性,为我们研究庄学提供了极好的新的视角。首先,《庄子·外杂篇》的作者是庄子和《庄子·内篇》的读者,本文从概念范畴、词语典故、篇章段落三个方面进行了证明。其次,《庄子·内篇》中存在很多“意义未定”和“空白”,本文从庄子的哲学思想、形象塑造、行文方式三个方面论述了《庄子·内篇》本文的召唤结构。最后,依据《庄子·外杂篇》,分别从思想接受和文艺接受两个方面对庄子后学的接受作了研究。在思想上,庄子后学中既有对庄子思想的深入阐释,又有入俗和融合的新倾向。入俗的倾向主要体现在:从超脱诸子到抨击儒墨、从天人合一到突出个体、从离形坐忘到与物逶迤、从逍遥无为到治世之道;融合的倾向主要体现在:融合儒家思想、融通法家思想、体现黄老思想。在文学上,同样既有对庄子文艺的借鉴,又有汲取营养之后的新的发展,本文从表达方式、艺术手法和文体形态三个方面做了阐述。经过此番研究,本文分别从传播和接受两个维度对《庄子》进行研究,揭示了《庄子》在战国时期的存在状态,有利于我们对《庄子》作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