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超声造影技术在颅内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6h】

超声造影技术在颅内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缩略语表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检查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胶质瘤超声定位

3.2 胶质瘤病灶切除的残存判断

4 讨论

4.1 应用的安全性

4.2 确定颅内胶质瘤的边界

4.3 判定胶质瘤病理分级

4.4 判定术后胶质瘤残余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造影在神经外科疾病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致谢

作者简介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前,颅内胶质瘤是常见的神经外科肿瘤疾病之一,尤其是高级别胶质瘤具有生长速度较快、恶性度较高、致死率较高、患者的预后较差等特点。在国内,治疗颅内胶质瘤的方法仍以手术疗法为主。在临床上,手术治疗颅内胶质瘤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切除胶质瘤并保全其周围正常组织的神经功能是神经外科领域的难题之一。超声造影技术在颅内胶质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是:借助肿瘤组织与其周围健康组织间血流灌注量之差增强超声影像的对比度,使施术者观察到更精确、更清晰的超声图像,包括肿瘤边界、肿瘤组织内部血液灌注及术后残余组织等。该技术在确诊颅内胶质瘤、提高瘤体切除率以及减少术后复发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在手术治疗颅内胶质瘤时使用超声造影技术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经CT检查或MRI检查确诊患有颅内胶质瘤的25例患者(在行术后病理检查后其病情得到证实)施行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在为患者施开颅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先行颅内超声扫查,得到胶质瘤病灶的所处位置图像,通过灰阶图像分析胶质瘤的体积大小、内部组织与周围组织,与脑表面的距离等情况。通过频谱多普勒得到的数据来分析出胶质瘤瘤体内的血流动力学的特性。通过彩色多普勒模式的图像,对比分析出颅内胶质瘤病灶与功能区大血管的血液供应情况。通过手术过程中血液内注入微泡显影物质,得到的颅内胶质瘤的超生图像与正常脑组织的超生图像进行分析对比,准确地分辨肿瘤病灶的边界。颅内胶质瘤切除后再次血液内注入微泡显影物质,观察手术区域相邻脑组织内的微泡显影物质的显影程度,对手术结果进行判断。结合胶质瘤的病理分型的回报结果对其进行诊断,并对不同级别胶质瘤的超声显像特点进行综合对比分析。
  结果:在施行手术的过程中,所有病灶于超声引导下均显示良好,定位精准,肿瘤切除过程较顺利。在术后,25例患者均没有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有18例患者全部切除肿瘤,有7例次全切除肿瘤患者。在术中,级别不同的胶质瘤在病灶大小、形状、周边组织水肿、内部组织的回声、内部组织血流供应情况等方面均呈现不同的超声影像。超声检查中始终呈低增强图像的是正常组织,但是胶质瘤组织在注入具有微泡物质特性造影剂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强化图像。瘤体的边界映像显示更加清晰。不同恶性程度的胶质瘤组织其强化时间、强度及分布的表现也不相同。在切除肿瘤后再次进行超声造影,准确判断了肿瘤残余情况,提高了胶质瘤的切除率。
  结论:
  1.利用超声造影技术增强组织回声的特点,在颅内胶质瘤的手术过程中可以提供瘤体组织的精确定位,显示临近血管与肿瘤组织内血管的关系,以便正确地区分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更准确的辨别肿瘤边界。
  2.在术中使用超声造影剂可以增强病灶组织的声像图。利用这一特点来分析病灶组织血供应,可以初步判断肿瘤的级别对于术中鉴别其恶性程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而可对肿瘤切除方案的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3.在手术过程中进行的超声造影技术,根据具有微泡物质的造影剂可强化的特性来间接判断是否有残余胶质瘤组织,从而最大限度地切除胶质瘤,减少低级别胶质瘤患者术后复发的几率,延长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