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针刺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可重复性研究
【6h】

针刺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可重复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符号说明

声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一)

附图(二)

参考文献

综述:针刺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著作

英文论文Ⅰ

英文论文Ⅱ

展开▼

摘要

目的: 关于针刺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很多,但是各研究结果之间差异很大,因此进行可重复性研究成为评价针刺功能成像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国内尚未见到此类报道。作为针灸发源地的我国,更有进行此类研究的必要性。针对各研究之间差别很大这一缺陷,本研究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im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fMRI)平面回波序列(echo planar imaging,EPI)血氧水平依赖(blood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技术分别针刺位于足阳明胃经(stomachmeridian,ST)上的足三里穴(ST36)和足少阴肾经(kidney meridian,KI)上的太溪穴(K13)及非穴位点进行多次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实验,探讨针刺特定穴位及非穴位点后引起的脑功能变化及其各功能区在脑内定位的异同和分布规律;并以右手对指运动作为对照组,探讨应用fMRI来观测针刺引起的脑功能活动区域信号变化的可重复性。 方法: 为了避免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对每次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本研究中,每次实验采用完全相同的实验条件。每次实验均由同一针刺者,针刺相同的穴位,针刺过程中受试者针刺顺序,时间等因素都保持一致。其具体方法如下: 选择无任何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的健康在校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志愿者12名,其中男性7人,女性5人,年龄20~30岁,平均年龄23岁。所有志愿者均为右利手,无任何不良嗜好及药物滥用史。实验前1周内无任何服药史及针灸史,女性志愿者避免月经期实验。对所有志愿者行5次完全相同的磁共振扫描过程,每一扫描过程中包括如下4次功能成像扫描:应用电针分别针刺足三里穴(ST36)、太溪穴(K13)及非穴位点,右手对指运动(频率2HZ)作为针刺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的对照组。对于每一受试者,针刺足三里(ST36)、太溪(KI3)、非穴位点三点的顺序是随机的,但是在其余的4次实验过程中,顺序保持一致,且每次实验每一受试者扫描时刻保持一致。半数受试者对指运动在其它3个任务之前,半数在其它3个任务之后。每一志愿者的实验顺序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决定,同一志愿者的相邻两次实验之间至少间隔两周。 磁共振成像设备使用德国Siemens公司产1.5 T(Magnetom Sonata,SiemensMedical Solution,Germany)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四通道相控阵头线圈,梯度场强度40 mT/m/s。每次实验过程中,首先进行解剖像及场图扫描。常规解剖像采用自旋回波(spin echo,SE)序列获得轴位T1WI(T1 weighted image)图像,扫描线平行于前连合与后连合之间的连线(AC-PC线),扫描范围自额顶部头皮组织至颅底,覆盖整个大脑及小脑实质,共获得35层图像。成像参数TR=500 ms,TE=11 ms,层厚4 mm,层间隔0.4 mm,视野(FOV)200 mm,激励次数2,反转角度70°,矩阵192×75,带宽130 Hz/Px,成像时间4分54秒。采用与T1WI完全相同的扫描方位、层厚、层间距、层数、视野进行场图(field mapping)扫描和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功能像扫描采用BOLD法,成像参数为TR=3000 ms,TE=50 ms,激励次数1,反转角度90°,矩阵64×100,带宽2604 Hz/Px,成像时间12分21秒,共采集245次。针刺刺激实验采用ON/OFF模式进行组块设计,采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