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枢轴型(牙合)垫治疗急性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疗效分析
【6h】

枢轴型(牙合)垫治疗急性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疗效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符号说明

声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利用枢轴型牙合垫对急性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acute 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患者进行治疗。结合肌电图及临床检查,对比治疗前后患者颌面部肌功能状态的改变,探讨枢轴型牙合垫治疗急性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根据急性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诊断标准,辅以影像学检查,选取6例来我院就诊的急性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主要症状为颌面部疼痛不适、突发性开口受限及开口型异常),采用枢轴型(牙合)垫进行治疗。记录治疗前后VAS疼痛值、关节弹响情况、开口度、开口型的改变,并利用肌电图仪监测其颌面部的肌功能状态,观察枢轴型(牙合)垫治疗急性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临床效果。 结果: 1.临床症状 经过枢轴型(牙合)垫治疗后,6例患者中,5例疼痛减轻或消失,开口度、开口型趋于正常,下颌前伸及侧方运动无障碍,其中2例未触及弹响,3例关节弹响重新出现。1例疼痛减轻,开口度、开口型改善,未触及关节弹响。 2.疼痛指数(VAS) 经统计分析,6例患者的VAS疼痛指数在治疗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 3.肌电分析 ①枢轴型(牙合)垫治疗后患侧与对侧颞肌前束(TA)与咬肌(MM)的下颌姿势位(MPP)均值电位降低(P<0.05);治疗后牙尖交错位(ICP)最大紧咬时,患侧咬肌平均峰值电位升高(P<0.05);患侧颞肌前束及对侧咬肌、颞肌前束平均峰值电位无明显变化。 ②枢轴型(牙合)垫治疗后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双侧咀嚼肌总体不对称性指数(Astot)、咬肌不对称性指数(ASMM)降低(P<0.05),双侧颞肌不对称性指数(ASTA)无明显差异。 4.影像学检查 经过枢轴型(牙合)垫治疗后,许勒位片显示2例患者患侧关节盘—突位置关系基本恢复正常,3例患者闭口位关节前间隙大于后间隙,但开口位髁突动度正常,1例患者未见有明显的改变。 结论: 1.枢轴型(牙合)垫是临床治疗急性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经过治疗,关节盘可能恢复到正常生理位置,也可能转变为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由于盘—突关系得以调整,咀嚼肌功能恢复正常,从而改善了颞下颌关节的相关症状,阻止了病程向慢性期迁延。 2.经过枢轴型(牙合)垫治疗后,EMG检查结果证实患者双侧咀嚼肌肌电活动有部分改善。其治疗效果有待改用稳定型(牙合)垫继续治疗后的长期观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