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2D-DSA、3D-DSA和CTA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6h】

2D-DSA、3D-DSA和CTA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符号说明

声明

前言

临床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综述: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诊断治疗进展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目的:对比研究二维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2D-DSA)、三维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3D-DSA)及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服务。
   方法:50例经头颅CT诊断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分别进行2D-DSA、3D-DSA和CTA检查。CTA使用16层螺旋CT扫描,经肘正中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2ml/kg,速度3~4m1/s,延迟时间15~23s或应用Sure2start技术,常规选择Headangio扫描序列,本研究采用容积再现显示法(VR)。2D-DSA、3D-DSA使用SD20X线造影机,经股动脉置管,对比剂用欧乃派克350。2D-DSA常规摄取双侧颈内动脉及至少一侧椎动脉的正位和侧位像,必要时加摄斜位像,对比剂注入速度为3~4ml/s。3D-DSA通过旋转造影采集数据,第一次以40°/s的旋转获得定位片,复位后以40°/s自动第二次旋转,完成造影后进行影像采集。第二次旋转时向颈内动脉或椎动脉注射对比剂,速度3ml/s,共6s,18ml,延迟0.5s开始扫描,要求颅内动脉在旋转过程中持续显影,获得由44幅减影图像组成的旋转系列图像,经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3D-DSA选择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和容积再现法(VR)三种显示法。3D-DSA、2D-DSA与CTA对动脉瘤确诊率比较使用四格表x2检验,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的比较使用行乘列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46例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检出动脉瘤55个,并经开颅手术和栓塞证实。其中颈内-后交通动脉瘤28例,前交通动脉瘤12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lO例,颈内一眼动脉瘤3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1例。动脉瘤确诊阳性率:3D-DSA(MIP、SSD、VR)为100%,CTA(VR)为87.3%,2D-DSA为89.1%。2D-DSA与CTA比较,P>O.05,二者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D-DSA的SSD、VR显示法与CTA比较,P<O.01,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3D-DSA对于动脉瘤的确诊要优于CTA。对于瘤颈及与载瘤动脉关系的显示,2D-DSA与CTA比较,P<0.01,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CTA在显示瘤颈和载瘤动脉的关系方面要优于2D-DSA;3D-DSA的SSD、VR与CTA比较,P<O.01,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3D-DSA在显示瘤颈和载瘤动脉的关系方面要优于CTA。
   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3D-DSA明显优于CTA,CTA较2D-DSA有一定优势。3D-DSA诊断动脉瘤具有金标准的地位,特别是在显露小动脉瘤、瘤颈及载瘤血管的关系方面更有优势。2D-DSA有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应进行多角度照射,特别是不具备3D-DSA的单位。CTA由于其无创性容易被患者接受,其在颅内动脉瘤的早期筛查、动脉瘤术后随访有广泛应用前景,其对瘤内血栓明显的患者诊断更有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