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古代中国与斯里兰卡的文化交流研究——以佛教文化为中心
【6h】

古代中国与斯里兰卡的文化交流研究——以佛教文化为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CONTENTS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特色

四、史料来源

(一)文献材料

(二)考古材料

第二章 古代中、斯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一、汉朝与已程不国的交往

二、魏晋南北朝与师子国的交往

三、隋、唐、宋时期各王朝与僧伽罗国的交往

四、元、明王朝与锡兰国的交往

第三章 古代中、斯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和群体

一、比丘

(一)法显

(二)求那跋摩

(三)僧伽跋摩

(四)求那跋陀罗

(五)玄奘法师

(六)释义净

(七)金刚智

(八)不空

(九)其它僧人

二、比丘尼

(一)斯里兰卡比丘尼的历史

(二)中国比丘尼的发展历史

(三)中、斯两国比丘尼文化交流情况

三、商人--远洋贸易与佛教交流中主要的载体

(一)贸易的繁盛

(二)商人与佛教的渊源

四、使节

(一)亦黑迷失

(二)郑和

第四章 古代中国与斯里兰卡的佛教文化交流

一、佛教典籍

二、佛教艺术

三、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斯里兰卡佛教圣物--佛牙

(一)“佛牙”的含义

(二)佛牙的文化价值

(三)中国佛牙的历史及流传

(四)斯里兰卡佛牙的历史及流传

(五)中、斯关于佛牙的巡礼和交流

第五章 古代中、斯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一、基本特征:以佛教文化交流为主体

(一)斯里兰卡在佛教世界中的地位

(二)佛教在斯里兰卡的特殊地位

(三)中国古王朝对佛教的态度

二、历史影响、和平交往

(一)中国对斯里兰卡文化的吸收

(二)中国对斯里兰卡文化的影响

(三)中、斯在交往中共同促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展开▼

摘要

古代中国和斯里兰卡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着频繁的交往,其中文化交流在两国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这种文化交流主要是以佛教文化为中心的。在中、斯文化友好交流中,僧尼以及佛教艺术、典籍、佛牙等重要载体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斯里兰卡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南端印度洋上的岛国,中国古书中零星记载斯里兰卡的名称有30多个。中国与斯里兰卡虽远隔重洋,但自古以来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就源远流长。
   汉时,中国人就己到达斯里兰卡,开始了探索性的使节外交。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快速发展,两国使节往来频繁。中国与斯里兰卡正式开始了文化上的交流,尤其在佛教文化方面。唐朝政治高度发展、经济文化繁荣,受到斯里兰卡国王的格外关注。在公元7、8两个世纪,斯里兰卡国王曾先后六次派遣大使去唐朝访问。这一时期中、斯之间贸易十分频繁。元朝时,政府继续发展同斯里兰卡的友好关系,积极拓展海外贸易。元朝商人海外贸易十分活跃,这一时期中、斯交往也较为密切。明朝时,郑和七下西洋更进一步推进了中、斯之间的文化交流。
   以法显、求那跋摩、僧伽跋摩、玄奘、不空等为代表的中外高僧通过佛教文化的传播,丰富着中、斯之间的友好往来,为两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斯里兰卡的比丘尼也来到中国传播佛教文化,也是中、斯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同时,作为远洋贸易与佛教交流的重要载体,商人在推动两国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官方使节的互访也是中、斯两国友好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
   佛教典籍、佛教艺术是中、斯佛教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媒介。佛牙本身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在中、斯佛教文化交流中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关于佛牙的巡礼和交流已经成为两国友好往来的重要缩影。中国僧人远赴斯里兰卡朝拜佛牙,瞻仰佛礼,实际上已成为两国人民彼此理解、沟通的有效方式。
   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来,印度一直是中国众僧西去取经、朝拜的最向往、最崇敬的佛教圣地。而佛教自传入斯里兰卡后,即得到国王的大力提倡,发展十分迅速,很快成为斯里兰卡的国教。后来,随着佛教在印度逐渐衰落,斯里兰卡一跃成为南传佛教的中心。同时,古代中国的一些帝王也对于佛教的引入青睐有加。因此,佛教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中、斯文化交流中的重中之重。
   中、斯文化交流增进了彼此的友好关系和深厚友谊。一方面,斯里兰卡向中国学习,深受其惠;另一方面,古代中国也在对外友好交流开放中,吸取了斯里兰卡的优秀经济、文化成果,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这种文化交流是双向、共赢的,两国在相互借鉴中携手进步、共同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