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氧化损伤的研究
【6h】

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氧化损伤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展开▼

摘要

目的:通过测定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血清中的丙二醛、黄嘌呤氧化酶、维生素C、维生素E的浓度,旨在揭示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体内氧化损伤-抗氧化损伤的失衡情况,以期在临床工作中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协助治疗。
   方法:选取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上限值(21.0umol/L)的7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病科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门诊或住院的患者,男性42例,女性33例,年龄18~59岁,平均(36.8±16.1)岁,均符合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会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按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正常上限值的1~2倍(>1倍且≤2倍)、2~3倍、3~5倍、5~10倍和>10倍分为A、B、C、D、E五组。另设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组16例,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21~51岁,平均(38.1±12.6)岁,均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无肝炎症状和体征,各项肝功能检查正常,经半年观察无变化,且无其他系统疾病者。正常对照组11例,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18~50岁,平均(34.8±12.7)岁,均为健康志愿者。血清丙二醛、黄嘌呤氧化酶、维生素C、维生素E的浓度的检测均用化学比色法,所选试剂盒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测定血清总胆红素的试剂盒购自烟台奥斯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具体操作步骤按照试剂盒说明书严格执行。各组间氧化损伤相关指标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F检验。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与各氧化损伤相关指标的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相关系数采用t检验。
   结果:1.75例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中血清总胆红素为1~2倍正常上限值的21例;2~3倍正常上限值的19例;3~5倍正常上限值的12例;5~10倍正常上限值的11例;>10倍正常上限值的12例。
   2.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黄嘌呤氧化酶浓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二醛浓度升高,维生素C、维生素E浓度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各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丙二醛、黄嘌呤氧化酶浓度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C、维生素E浓度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各患者组与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组比较:丙二醛浓度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嘌呤氧化酶浓度B、C、D、E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C浓度B、C、D、E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维生素E浓度D、E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各患者组间的比较:丙二醛浓度在A、B组间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有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嘌呤氧化酶浓度在A、B、C组与D、E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C浓度在A组与D、E组,B、C、D组与E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E浓度在A、B组与E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6.直线相关分析血清总胆红素与各氧化损伤相关指标的关系:在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中,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丙二醛、黄嘌呤氧化酶浓度呈明显正相关(r=0.670,P<0.01;r=0.737,P<0.01);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维生素C、维生素E浓度呈明显负相关(r=0.463,P<0.01;r=-0.247,P<0.05)。
   结论:1.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体内存在氧化损伤-抗氧化损伤失衡,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升高时氧化损伤程度加重。
   2.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体内氧化损伤程度不高。
   3.抗氧化损伤可能有助于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治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