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过敏反应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在双黄连注射过敏反应检测中的应用
【6h】

过敏反应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在双黄连注射过敏反应检测中的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CONTENTS

符号说明

前言

实验部分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代谢组学在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前景

代谢组学在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前景

1 代谢组学的基本概念

2 代谢组学应用于中药安全性研究的优势

3 国内外开展中药代谢组温学研究的情况

4 代谢组学用于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的研究思路

5 总结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展开▼

摘要

过敏反应动物模型对于药物的过敏反应研究来说十分重要,是筛选药物中过敏原的前提,也是预防临床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的依据。但现有的动物模型检测过敏反应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并不理想,无法对药物的临床过敏反皮进行有效预测。如何提高动物模型的检测灵敏性和预测准确率是当前过敏反应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双黄连注射剂作为中药注射剂的一个代表药物,近期屡次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并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但双黄连注射剂生产工艺不稳定、成分复杂且含有过敏原含量较少,这都对过敏反应动物模型的建立提出更高要求。
   本研究通过改进实验方案和优选检测指标,尝试建立大鼠、豚鼠和小鼠等多种实验动物的过敏反应模型,并分别应用于双黄连注射剂的过敏反应检测,以期建立合适的实验动物过敏反应模型,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前过敏反应评价提供实验依据。
   1.大鼠过敏反应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目的:寻找过敏反应敏感的大鼠种属,建立完善的过敏反应检测模型,并应用于双黄连注射剂的过敏反应检测。方法:比较Wistar大鼠、SD大鼠和BN大鼠在过敏反应检测中的敏感性,通过加用佐剂、皮下注射和致敏五次等方法提高大鼠模型检测的灵敏度,考察血清总IgE、特异性IgE、细胞因子、全身和局部症状、过敏介质、血压以及病理学检查等作为过敏反应判定指标的可行性,并应用于双黄连注射剂的过敏反应检测。结果:相比Wistar大鼠和SD大鼠,BN大鼠更容易对较少致敏剂量的卵清蛋白(Ovalbumin,OVA)发生过敏反应。经过实验方案改进,BN大鼠模型对OVA的最低致敏剂量可达0.01mg,并可利用总IgE、特异性IgE、IL-4、症状和过敏介质等多项指标检测出双黄连注射剂的过敏反应潜能。结论:BN大鼠模型能灵敏、准确和全面地对少量过敏原进行检测,并能对双黄连注射剂的过敏反应有效检测,有望应用于双黄连注射剂中过敏原成分筛选和其它中药注射剂的过敏反应研究。
   2.豚鼠过敏反应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目的:建立一种灵敏、定量的豚鼠过敏反应模型,并应用于双黄连注射剂的过敏反应检测。方法:在症状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最佳激发时间、增加过敏介质检测和病理学检查的内容,提高豚鼠过敏反应模型检测的灵敏性和定量性,并应用于双黄连注射剂的过敏反应检测。结果:相对文献报道的0.3 mg的豚鼠最低致敏剂量,该豚鼠模型对OVA的最低致敏剂量可达到0.01mg;但该豚鼠模型对双黄连注射剂只表现出很弱的过敏反应症状,且激发后未发现过敏介质释放和肺部病理学异常。结论:豚鼠过敏反应模型对OVA等大分子过敏原的检测十分敏感,但不能有效检测双黄连注射剂的过敏反应,提示双黄连注射剂中的过敏成分可能为小分子过敏原;该豚鼠模型可作为BN大鼠模型检测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的一种辅助手段。
   3.小鼠过敏反应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目的:建立一种小鼠过敏反应模型,并应用于双黄连注射剂过敏反应的检测。方法。BALB/c小鼠通过皮下注射致敏,利用抗体检测、全身反应观察、足部渗透性试验和病理学检查等指标来判定过敏反应的发生,初步建立小鼠过敏反应模型,并应用于双黄连注射剂的过敏反应检测。结果:致敏第21天仅1.0mg OVA剂量组的BALB/c小鼠出现过敏反应强阳性结果,0.1 mg和0.01 mg OVA剂量组的BALB/c小鼠均出现反应阴性结果。此外,BALB/c小鼠模型对双黄连注射剂的过敏反应检测也显示阴性结果。结论:BALB/c小鼠模型还有待改进,提高对过敏原检测的灵敏度,才能应用于双黄连注射剂的过敏反应检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