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鼠正畸牙移动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6h】

大鼠正畸牙移动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1.医学动物实验概论

2.医学发展与动物实验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步骤

3.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1.实验动物的选择依据

2.矫治装置的设计和安装

3.传统建模方法的特点

4.本实验中矫治装置的特点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展开▼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尤其是颜面部的美观。加之口腔保健知识的普及,人们认识到错(黔)畸形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颌面部的美观,还影响呼吸、语言等功能,具有较大危害。而由于种族演化、个体发育、饮食结构改变等原因,近年来错(黔)畸形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故要求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口腔正畸治疗是正畸科医生通过矫治器对错位的牙、牙弓、颌骨或颅面软硬组织施加一定的矫治力,以引起牙周组织、颌骨等在生理限度内的组织改建,从而产生牙齿移动,引导颌骨正常生长发育,以重建或恢复咬合平衡,进而使牙颌系统发挥正常的功能,获得正常的外形,达到矫治错(黔)畸形的目的。而引起一系列组织改建、产生牙齿移动的机制,目前众说纷纭,主要有骨弹性学说、骨转化学说、骨机械化学学说、骨压电效应学说等[1]。近年来关于骨改建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2]:力施加于错位牙上后,通过一些生化信号向周围组织介导,从而引发周围组织的改建,产生牙移动。而不同时期发生介导作用的生化信号不同,其内部作用机制也是不同。通过对以上机制的深入研究,对正畸医生在临床上更好的控制牙齿移动、保护牙周组织免受过度损害、避免一些副作用的发生、缩短治疗时间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也有利于口腔临床技术的发展与方法的革新。而由于医学伦理问题的存在,临床上不可能在患者身上进行这一系列的研究,故我们需要建立有效的动物实验模型,以便进行相关实验和研究。
   目的:设计、制作适合牙移动的矫治装置,建立牙移动的动物实验模型,为后续实验奠定基础。
   方法:选用40只8周龄SPF级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2组均以上颌2颗切牙作为支抗牙,近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安装矫治装置[3]:在第一、二磨牙间穿结扎丝,连接固定镍钛拉簧的一端,2颗切牙采用粘接剂联合磨沟固位法固定结扎丝,连接于镍钛拉簧另一端,加力近中移动第一磨牙;实验组采用个体化矫治装置:制作大鼠个别托盘后取上颌模型,在模型上制作大鼠个体化矫治装置,粘接固定于对应牙齿上,前、后牙矫治装置以镍钛拉簧连接,加力近中移动第一磨牙。分别比较2组矫治装置的脱落率及损坏率,并应用PASWStatistics18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2组动物的第一磨牙都有明显的近中移动。2组矫治装置的脱落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个体化矫治装置组)矫治装置的脱落率及损坏率为2.5%,对照组(传统矫治装置组)矫治装置的脱落率及损坏率为17.5%(P<0.05);个体化矫治装置组明显优于传统矫治装置组。
   结论:利用个体化矫治装置建立的大鼠牙移动实验模型,明显优于传统方法,为后续的涉及大鼠牙移动的相关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