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脑室体外引流术穿刺精确度的探讨
【6h】

脑室体外引流术穿刺精确度的探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手术方法

3.术后CT检查

结果

讨论

1.影响因素

2.改进措施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患者脑室体外引流术(external ventriculardrainaage, EVD)后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在三维重建(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3D Reconstruction)模式下测量了颅骨钻孔位置,引流管穿刺长度,引流管尖端位置,分析其与理论位置的数值偏差,进而探讨影响EVD穿刺精确度的因素,寻找有效的改进措施以提高手术精准度及成功率。
   方法:本文对齐鲁医院自2011年9月至2013年1月59位患者行73例次EVD(45位患者行右侧脑室额角穿刺,14位行双侧侧脑室额角穿刺)术后CT进行回顾性分析。在三维成像CT下,测量颅骨钻孔位置:测量骨窗中心在矢状面中距冠状缝,在冠状面中距矢状缝之间的距离;引流管的长度:引流管尖端距骨孔中心的距离;引流管尖端位置:位于同侧侧脑室额角、同侧及对侧侧脑室体、第三脑室、对侧侧脑室额角、脑室外腔隙、脑实质中,以及实际穿刺方向与理论方向在冠状面、矢状面的角度偏差。
   结果:骨孔距冠状缝平均距离24mm(19mm-27mm),距矢状缝平均距离25mm(16mm-34mm)。在三维成像CT中,测得脑室体外引流管尖端至骨孔中心平均距离63mm(45mm-101mm),距离在50-70mm范围内的有54例(74%)。在73例EVD病例中,引流管尖端位于同侧侧脑室额角(最理想部位)有26例(35.6%),同侧及对侧侧脑室体有15例(20.5%),第三脑室有11例(15.1%),对侧侧脑室额角有6例(8.2%),脑室外腔隙有10例(13.7%),脑实质中有5例(6.8%)。角度偏差在±5°内:矢状面29例(39.7%),冠状面31例(42.5%),在冠状面及矢状面中角度偏差均在±5°内的有20例(27.4%)。按Kakarla et al.提出的标准进行划分,仅有58例(79.5%)认为是有作用的。
   结论:由于传统的EVD手术中无引导装置,凭借医生的临床经验徒手进行穿刺,造成穿刺误差的概率较高,所以研究表明EVD穿刺术仍需进一步改进且需要有效的引导装置进行指导,从而提高手术精准度及成功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