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矫正前后融合和立体视功能的对照研究
【6h】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矫正前后融合和立体视功能的对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查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的双眼融合功能

2.2 手术前、后的立体视锐度

3 讨论

3.1 双眼视觉

3.2 融合功能

3.3 立体视觉

3.4 立体视觉与融合功能

3.5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的立体视觉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附图、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 目前间歇性外斜视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矫正,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融合和立体视功能的评估是手术疗效的主要评价标准。眼位偏斜造成双眼视觉的破坏,间歇性外斜视与其他斜视不同,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眼位在1天内经常在正位与外斜位之间变动,这就为立体视的发育保留了机会。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矫正术的目的即维持和改善患者的双眼单视功能,虽然手术矫正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同时也有术后过矫的危险,过矫会产生复视,甚至形成单眼视皮层的抑制,从而使立体视功能丧失。因此,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融合和立体视功能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矫正术后患者的双眼融合和立体视功能都有较大提高,Yildirim等[1]研究认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看近立体视锐度均较好,手术正位后可提高看远立体视锐度且具有较好的双眼中心融合,而Holmes等[2]通过对未经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进行近立体视锐度测定发现,在间歇性外斜视发病初期的1-2年通常没有近立体视锐度的降低,因此认为尚不能判定手术治疗可以阻止近立体视锐度的降低。
   目的: 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矫正前、后的双眼融合功能和立体视锐度进行对照比较。
   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为了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的变化,我们对2008年9月至2011年8月期间在我院行矫正手术眼位正位的114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双眼融合功能和立体视锐度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为避免视力检查时遮盖一眼、三棱镜加交替遮盖试验、红绿互补原理的Worth四点灯检查可能产生的融合分离,检查常规按立体视锐度测定、双眼融合功能评估、眼科常规检查及斜视度测量的顺序进行。采用Titmus立体视图测定患者看近立体视锐度;采用手电筒式Worth四点灯评估患者的中心融合和周边融合功能;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患者戴镜注视6m及33cm调节性视标的第一眼位斜视度。按照患者术后不同斜视度分为A组(+1~+5PD)、B组(0 PD)、C组(-1~-5PD)、D组(-6~-10PD)四组,采用(x)2检验对手术前、后的双眼融合功能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设计的符号秩和检验对立体视锐度进行统计学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对符合纳入标准者的114例患者进行手术矫正前后融合和立体视功能的对照分析,对患者术前所检查双眼融合功能与术后3月时所检查结果作比较,结果显示:(1)术前与术后双眼融合功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B、C、D四组之间术后双眼融合功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2)全部患者术前与术后3月时所检查立体视锐度结果作比较,术前与术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组手术前、后立体视锐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6),其余各组手术前、后立体视锐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矫正后的双眼融合功能和立体视锐度比手术前明显提高。随着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眼位矫正,其双眼融合控制能力得到明显改善;眼位完全矫正正位后获得中心融合的比例最大,其次为眼位不同程度的轻度欠矫,而眼位轻度过矫获得中心融合的比例最小。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后比手术前的立体视锐度有明显提高,说明随着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眼位矫正,其获得中心融合的比例增加,因此立体视锐度明显提高。轻度过矫组(+1~+5PD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的立体视锐度无明显差异,说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即使是轻度过矫也可能会对双眼单视功能带来不利影响。大多数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位矫正后双眼融合功能改善,立体视锐度提高;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还没有发展到视皮层抑制前进行手术干预,有助于维持和改善其双眼单视功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