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氮化物在钢中(α-Fe)分布及其稳定性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6h】

氮化物在钢中(α-Fe)分布及其稳定性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高氮钢简介

1.3 氮在钢中的作用

1.4 高氮钢的研究现状

1.5 钢的理论研究现状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

2 理论计算方法

2.1 密度泛函理论(DFT)

2.2 晶体电子结构的计算方法

2.3 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计算方法

2.4 晶态固体扩散的间隙机制

2.5 VASP软件

3 金属掺杂的α-Fe(N)高氮钢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3.1 引言

3.2 计算模型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金属掺杂的α-Fe(N)高氮钢力学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4.1 引言

4.2 模型和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N在α-Fe体系中迁移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5.1 引言

5.2 计算模型和方法

5.3 N在ɑ-Fe基中的迁移活化能及路径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M(M=Ti、V、Cr、Mn、Co、Ni和Mg)在α-Fe(N)体系中的结合能、电子结构、力学性能及N的扩散激活能。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不管Fe15MN具有立方还是四方晶体结构,位于Fe同一周期左侧的Ti、V、Cr、Mn与N相邻时结构最稳定,位于Fe右侧的Co和Ni与N不相邻时结构最稳定。Ti与V的掺杂加强了晶胞稳定性,Mg的掺杂明显降低晶胞稳定。Fe15MN体系中,Fe原子失去电子,N得到电子。Ti、V、Cr与Mn的掺杂加强了N与周围金属的相互作用,Co、Ni与Mg掺杂不明显。
  对 Fe15MN体系力学性能,不管是立方结构还是四方结构,Fe15MgN体系的剪切模量G、杨氏模量E和体模量B均减小,即氮化镁的掺杂均降低了α-Fe体系的力学性能。对具有立方结构的Fe15MN体系,除Fe15MgN体系,与纯α-Fe相比,剪切模量G和杨氏模量E均得到提高,体模量B减小,但其下降幅度很小,仅为0.3%~4.9%,即金属氮化物的掺杂降低了α-Fe的韧性。对具有四方结构的 Fe15MN体系,类似立方结构的 Fe15MN体系,除Fe15MgN体系,其剪切模量G和杨氏模量E均比纯α-Fe体系大,与Fe16N体系相比,剪切模量 G和杨氏模量 E保持不变或略为减小,即金属氮化物的加入使体系力学性能得到提高。
  对于N的扩散,在α-Fe体系中,N迁移到E1和E2位置所需的能量相等,且为0.47 eV;对V和Mn掺杂的α-Fe(N)体系,N迁移到E(等效位置)所需的能量均大于N远离金属位置的,即,金属合金的掺杂利于固氮;对 Cr掺杂的α-Fe(N)体系,N无论远离还是靠近金属M时,其迁移所需能量均等于或小于0.47 eV,即,Cr的掺杂不利于固氮;对Co, Ni和Mg掺杂的α-Fe(N)体系,N在远离金属M的位置时最稳定,N迁移到临近M的位置所需的能量均大于 N远离 M位置所需迁移能,同理,金属 Co,Ni和 Mg的掺杂利于固氮,且难易程度顺序为Ni> Mg> Co。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