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拔牙后位点保存的临床及组织学研究
【6h】

拔牙后位点保存的临床及组织学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背景及目的:随着种植修复技术的日趋完善,种植义齿已成为缺牙修复的首选方法之一。现今种植体骨结合的概念被广泛接受,种植牙技术也被越来越成熟地应用于临床。植入区牙槽嵴的三维方向具有充足的骨量是种植体成功植入的首要条件,但是,拔牙后牙槽骨通常会出现高度降低及宽度减小等问题。而拔牙后位点保存就是为了有效保留原有牙槽嵴三维方向上的骨量,保证种植体的远期成功率及美观性。一方面,虽然大量动物和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应用引导性骨组织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行拔牙后位点保存术能够减缓牙槽嵴的吸收,但是,临床上植体植入术常在位点保存术4-6个月后进行,却尚未得出最适的植体植入时机;另一方面,目前关于GBR应用于位点保存术后对软组织影响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附着龈的变化;并且没有研究将牙槽骨的临床变化和组织学研究结合起来证实拔牙后位点保存的作用。因此,本实验通过临床研究探讨GBR应用于拔牙后位点保存在术后不同时间牙槽骨及附着龈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了牙槽骨组织学上的变化,将两者的研究结果相结合来共同证明拔牙后位点保存的临床意义。
  方法:于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种植中心选取符合标准的病例12个,患者在行GBR术后当天、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6个月进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echnology,CBCT)三维重建,测量位点区牙槽骨的高度及宽度和附着龈的宽度,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6个月后,即患者植入植体时,取出术区少量牙槽骨进行HE染色,观察GBR术后牙槽骨的成骨效果,以验证其与临床所得结论是否一致。
  结果:
  1.比较术后当天、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牙槽骨高度和宽度,三组之间两两比较所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三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性。将术后当天的牙槽骨高度和宽度与术后3个月的相应值作差,以及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的数据作差,比较这两差值所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即该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性。这证实拔牙后位点保存术后不同时间内牙槽骨尚未稳定,仍然有吸收,但吸收量逐渐减少,并逐渐趋于稳定。
  2.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P>0.05,则统计学分析无差异性。这说明拔牙后位点保存术后3个月后附着龈趋于稳定。
  3.组织学上HE染色观察,可见有大量新生骨形成,骨质致密且较成熟,新生骨周围可见未被吸收的骨替代材料,还可见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
  结论:
  1.GBR应用于位点保存术后,术后6个月内均有牙槽骨少量吸收,但是后3个月牙槽骨吸收量减少,逐渐趋于稳定,所以,植入植体的最佳时机可能是6个月,甚至6个月以后。
  2.位点保存的术区软组织未塌陷,可能术后3个月附着龈改建已趋于稳定,这有利于种植修复义齿口腔卫生的维护和美学效果。
  3.位点保存后缺失牙处能形成骨量足够且骨质良好的牙槽骨,保证了种植体能够顺利植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