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VEGF-C靶向USPIO分子探针在肝癌特异性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6h】

VEGF-C靶向USPIO分子探针在肝癌特异性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代理获取

摘要

研究背景:
  肝细胞癌(hepato cellularcar cinoma,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超过50%的新发病例发生在中国,其病死率和复发率居高不下。HCC的侵袭、转移以及极高的术后复发率是影响患者生存和预后的主要障碍。近年来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通过与其配体R3(VEGFR-3)的结合介导肿瘤淋巴管生成,是形成肿瘤淋巴道转移的最重要因素,因而VEGF-C也成为反映肿瘤淋巴管生成、提示肿瘤侵袭转移的一个较为特异的标记物。目前HCC的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技术,但影像学对小病灶及不典型病灶诊断困难,同时对于肿瘤的转移倾向也难以准确评估。本研究构建靶向VEGF-C的超小型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ultra smallsu perparamagnetic ironoxidenan oparticles,USPIO)分子探针,应用诱导性肝癌动物模型进行MR成像,旨在探讨该探针在HCC特异性成像中的价值,同时基于此反映肿瘤的转移倾向。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靶向超小型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分子探针在肝细胞肝癌中特异性MR成像中的价值。
  方法:
  胺基修饰的USPIO连接VEGF-C抗体后构建VEGF-C-USPIO靶向分子探针。CCK-8法检测VEGF-C-USPIO探针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及HepG2细胞活性的影响。实验分为VEGF-C-USPIO组和USPIO组。将VEGF-C-USPIO和USPIO(含铁100μg/ml)按照20μl、40μl、80μl的剂量加入到HUVEC中孵育4h后,进行MR成像,测量其T2WI,T2*,R2*信号强度(SI)。构建大鼠原位肝细胞肝癌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只),分别于尾静脉注射VEGF-C-USPIO或USPIO,注射剂量为20μmol/Kg,于注射前、注射后0.5h、1h及1.5h进行磁共振成像,测量肿瘤组织T2WI及T2*WI的信号强度,并分析两组增强前后各时间点上述测量值的差异。细胞及肿瘤切片行普鲁士蓝染色以验证两组标本的铁含量,免疫荧光验证HUVEC中VEGF-C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染色验证肝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情况。
  结果:
  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梯度、不同孵育时间VEGF-C-USPIO对HUVEC及HepG2细胞的细胞活力影响均较小。细胞悬液磁共振成像显示靶向组及非靶向组T2WI,T2*信号强度均随VEGF-C-USPIO和USPIO的剂量增加而下降,R2*信号强度随剂量的增加而上升,在同一剂量(40μl,80μl)时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普鲁士蓝染色显示两组细胞内铁颗粒染色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多,而靶向组细胞内染色铁颗粒明显多于非靶向组。动物实验结果显示,VEGF-C-USPIO注射后较注射前肝脏肿瘤T2WI及T2*WI的信号强度均明显下降,信号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增强后1h下降程度最低;而注射USPIO后肝脏肿瘤信号强度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向组与非靶向组之间肿瘤强化后的T2WI及T2*WI信号强度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鲁士蓝染色结果显示,靶向组肿瘤组织内见较多铁染色颗粒,非靶向组肿瘤组织内铁染色颗粒较少。
  结论:
  VEGF-C-USPIO分子探针无明显细胞毒性,对HUVEC及大鼠原位肝癌具有较好的主动靶向作用,实现了肝癌的特异性成像,同时也基于此对肿瘤的转移能力进行无创评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