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剑突下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的临床病例分析
【6h】

剑突下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的临床病例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文献综述

一、自发性气胸的介绍

二、自发性气胸的病因、病理、病生

三、自发性气胸的诊断和体征

四、自发性气胸的处理

五、自发性气胸的手术治疗方法

六、自发性气胸常见的手术方式

七、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的手术入路

八、剑突下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的问题和前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分析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

2.2 术中出血量

2.3 术后前3天的总引流量

2.4 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

2.5 术后住院天数

2.6 术后并发症

2.7 术后疼痛等级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更新,胸腔镜技术的日益发展与成熟,胸外科临床手术医生操作技术的不断提高,胸外科逐步进入微创时代,如何让患者在以最小痛苦的代价,获得最佳的疗效是胸外科医师时刻都需要考虑的问题,无论是传统开胸手术,还是胸腔镜下手术,都需要经肋间切口入路,而肋间切口,易导致肋间神经痛,影响患者术后恢复,还可能会导致术后慢性疼痛,从理论上来说,从剑突下入路避免了肋间神经的刺激及损害,可以大大减少术后疼痛的发生,本病例分析旨在研究剑突下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与肋间入路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的围手术期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期间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外科住院并接受剑突下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以下称剑突下组)治疗的肺大疱患者36例,其中22列为单侧肺大疱切除术,14例为双侧肺大疱切除术,用2014年1月到7月在齐鲁医院胸外科住院并接受传统“肋角入路”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36例(以下称“肋间”组)作为对照,其中22列为单侧肺大疱切除术,14例为双侧肺大疱切除术,比较剑突下组与肋间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总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疼痛等级。
  结果:二组患者无1例围手术期死亡,患者均术后稳定后出院。剑突下组和“肋间”组比较,在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总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方面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疼痛等级2组间双侧肺大疱切除术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肺大疱切除术并无明显差异。
  结论:行单侧肺大疱切除术剑突下入路并无明显优势,由于肺大疱更多倾向于肺尖部,术中操作距离远,运用直线切割闭合器夹闭较肋间角度更为不便,需较高的操作技巧,操作时间较肋间入路时间长,手术刀口长度一致或更长,术后疼痛虽有一定减轻,但统计上并无特殊意义。行双侧肺大疱切除术剑突下入路在手术时间上并无劣势,在最早行剑突下肺大疱切除术,由于术式不甚熟练,用时较长,随着后期手术越熟练,操作时间越来越短,甚至要远短于传统肋间入路,这是由于剑突下肺大疱切除术较肋间不用术中翻身,也不用重新再切入路刀口,术中出血少,术后较肋间入路肺大疱切除明显减少患者术后疼痛感。
  剑突下单孔胸腔镜双侧肺大疱切除术因为切口在剑突下,周围无骨性结构,术中不压迫肋间神经,手术只有剑突下一个刀口,术后疼痛大大减轻,较之于单孔肋间胸腔镜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好、患者受益更大的一种手术方式。但由于该术式较新,现病例数较少,统计数据说服力有限,下一步需进一步探索研究该术式较传统肋间入路的利于弊及该术式运用于双侧肺结节活检的可能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