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家园”的跨国界建构——在香港的南亚及非洲难民生活的民族志
【6h】

“家园”的跨国界建构——在香港的南亚及非洲难民生活的民族志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相关研究及理论

1.香港“难民”问题

2.身份认同与全球化

3.迁徙与“家园”建构

三、主要调查研究方法

1.直接观察、参与式观察

2.半结构性访谈

3.网络社区研究

4.田野过程与民族志书写

第二章 香港难民问题的背景

一、主要的几次难民潮以及香港政府的对策

1.内地难民

2.越南难民

3.南亚及非洲难民

二、现今香港的难民分布

三、香港政府的难民政策

第三章 重庆大厦——“制造”香港少数族裔的表象

一、重庆大厦介绍

二、现在的生意状况

三、公共空间——以电梯前的表演和7/11为例

四、非洲商人和生意模式

五、三种难民的不同生活状态

六、Abdoulie

第四章 深水炒黄竹街——南亚难民“工作地点’’

一、历史

二、现在的生意状况

三、为何聚集在黄竹街

四、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

五、南亚难民的“港漂’’生活

六、Suny和KK

第五章 “小尼日利亚”——非洲难民在元朗横台山的安身之地

一、简况及社区历史

二、难民已不存在真假之分

三、跨国婚姻

四、歧视、偏见与沟通

五、非洲人港式生活的呈现

六、Jose

第六章 反思与讨论

一、田野中关于“家园”的体验

二、家园建构与全球化流动

三、家园的多重动态性与人类生存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香港这个全球化程度很高的国际都市,生活着大量的国际难民,他们基本来自南亚和非洲国家。在申请难民身份期间,他们并不能离开香港,而这个申请和等待审核的过程又是遥遥无期的,这导致他们已经长期滞留在香港达数年甚至超过十年的时间。不同国籍的难民形成了自己的聚居地区和不同的群体互动方式,他们融入香港本土文化和生活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由于香港并没有加入1951年的《难民地位公约》,香港政府并没有直接义务去援助这些难民。现今香港难民的免遣返待遇,是基于《酷刑公约》向香港入境处申请“酷刑申请”,或按《香港人权法案》向联合国难民署提出“不人道待遇”,以及按《难民地位公约》向联合国难民署提出“难民迫害”申请。然而,这也未必能确保他们一定能滞留在香港而不被遣返。更何况,香港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加剧着他们同香港社会之间的矛盾。
  他们在香港主要有三个聚居点:尖沙咀重庆大厦、深水埗黄竹街以及元朗的横台山。尖沙咀重庆大厦作为一个制造香港少数族裔表象的地点,汇集了所有外籍人士可能拥有的身份和角色。这里有南亚和非洲难民,“真难民”每日躲在房间里,“假难民”卖力地工作着,而“北非帮”则游离于他们之外,露宿街头。他们的生活状态也深受这个空间的影响,从而成为这个巨大舞台的一部分。生活在深水埗黄竹街生活的基本是南亚难民。他们以深水埗成衣街为依靠,聚集在此“非法打工”。他们全部都申请了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每个月提供的住房和食物补贴。生活在元朗横台山的主要是非洲难民,其中有相当数量的非洲难民已经同香港人结婚,有些已经取得身份证,可以应聘正式工作,或者为自己经商提供更多的便利。获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之后,他们能更好地享受在香港的新生活。
  本文旨在研究他们是如何作为难民以及少数族裔在香港生活的,如何看待作为故园的祖国,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以及融入香港社会,已经与香港居民通婚的难民是如何看待这个新家园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