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博弈视角下的国际公共品供给困境与破解之道——以国际环境治理为例
【6h】

博弈视角下的国际公共品供给困境与破解之道——以国际环境治理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际公共品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1.2.1 国际公共品的概念界定

1.2.2 国际公共品的特征及其在研究中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国际公共品基本理论述评

2.1.1 国际公共晶的概念

2.1.2 国际公共品的分类

2.1.3 国际公害品

2.2 不同视角下国际公共品供给理论述评

2.2.1 经济学视角的研究

2.2.2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视角的研究

2.2.3 博弈论视角的研究

2.3 国际环境治理研究述评

2.3.1 国际环境治理的一般理论研究

2.3.2 国际环境治理的博弈研究

第3章 国际公共品供给的非合作博弈分析

3.1 国际公共品供给中的囚徒困境

3.2 国际公共品的“供给技术”与博弈

3.2.1 线性加总技术(Summation)

3.2.2 加权加总技术(Weighted Sum)

3.2.3 强者供给(Best-Shot)与较强者供给(Better-Shot)

3.2.4 弱者供给(Weakest-Link)与较弱者供给(Weaker-Link)

3.3 国际公共品供给的非合作博弈一般模型与策略含义

3.3.1 一般模型

3.3.2 纳什反应函数

3.3.3 领导-跟随行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际公共品供给的合作博弈分析

4.1 国际公共品供给的讨价还价博弈

4.1.1 “讨价还价”与合作的关系

4.1.2 国际公共品供给的讨价还价解

4.2 国际公共品供给中的重新谈判

4.2.1 有限重复博弈与重新谈判

4.2.2 无限重复博弈与重新谈判

4.3 国际公共品供给的联盟博弈

4.3.1 联盟博弈模型

4.3.2 国际公共品供给合作中的收益分配:核与Shapley值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际环境公共品供给案例分析Ⅰ:全球温室气体减排

5.1 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历史与现状

5.1.1 时期Ⅰ(1977-1996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形成

5.1.2 时期Ⅱ(1997-2008年):《京都议定书》及京都时代

5.1.3 时期Ⅲ(2009年-至今):哥本哈根大会及“后哥本哈根时代”

5.2 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多国博弈分析

5.3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博弈分析

5.3.1 国家利益集团的划分

5.3.2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国家利益集团博弈

5.3.3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重复博弈困境

5.3.4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气候基金与联盟博弈

5.4 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展望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际环境公共品供给案例分析Ⅱ:莱茵河国际治理合作

6.1 莱茵河污染与治理历史回顾

6.1.1 时期Ⅰ:1963年之前的国际合作

6.1.2 时期Ⅱ:1964-1985年的合作治理

6.1.3 时期Ⅲ:“桑多斯”事件以及1986年至今的合作治理

6.1.4 保护莱茵河委员会

6.2 莱茵河国际治理合作的博弈困境

6.2.1 莱茵河治理中的加权加总博弈

6.2.2 莱茵河治理中的博弈均衡与帕累托均衡比较

6.3 莱茵河治理中的“讨价还价”博弈与合作形成

6.4 莱茵河治理中的联盟合作与成本分担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关于中国的思考

7.3 政策建议

7.3.1 强化国际合作组织与多边合作协议

7.3.2 合理倡导“强者供给”与“领导国”的出现

7.3.3 优化国际组织内部结构,并适当控制参与国数量

7.3.4 “赏罚分明”

7.3.5 最低门槛技术

7.3.6 成本分担与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伴随着以网络信息、空间技术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浪潮,人类已全面步入全球化时代,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但全球化这把“双刃剑”也带人类带来了新的挑战,全球气候变暖、国际金融危机、国际传染病、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以及国际恐怖主义等问题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面临的难题。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过程往往就是供给国际公共品的过程,国际公共品已成为全球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国际公共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国际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供需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因此,如何适应全球化浪潮,有效解决超越传统主权国家范畴的国际公共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全世界共同应对的严峻挑战。当前国际公共品主要由发达国家主导提供,中国参与程度还不够;而中国积极参与到国际公共品供给与国际治理中,既是维护自身利益与保持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占领道德制高点的需要,同时也为我国赶超发达国家创造了良机。因此,应加强对国际公共品供给的理论研究,以此为指导积极参与国际公共品的提供,以加快融入全球化进程。
  我国对国际公共品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樊丽明等,2003),主要局限于基本概念和政策措施的研究,或仅针对特定公共品分析,缺乏系统的经济学研究;同时国内学者运用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方法对该问题进行探讨的较多(樊勇明,2008,2010;蔡拓等,2012),经济学研究较少。而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代表了发达国家的利益,是否适用于中国现实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还需辩证看待;同时对该问题的现有博弈研究基本建立在静态非合作博弈框架之下,缺少合作博弈研究与动态分析。
  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构建了博弈理论框架,运用国际公共品理论,深入研究了国际公共品供给问题,分析影响国际公共品供给与国际合作的主要因素,阐述了博弈困境的产生原因与机理,寻求相应的破解之道,并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回答:(1)不同性质的国际公共品由谁提供、如何提供更为有效?(2)产生国际公共品供给不足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影响合作形成的具体因素又有哪些?(3)国际公共品供给中,不合作博弈向合作均衡转变的条件与措施是什么?(4)对于已经形成的国际公共品供给合作,如何进行收益分配和成本分摊?维持合作继续进展的条件和措施是什么?
  论文共7章,第1章为引言,第2至4章为论文分析的理论基础与前提,第5、6章为现实分析,第7章为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1章,引言。主要论述问题的缘起,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大体框架等。
  第2章,文献述评。主要梳理了三部分的内容和成果:即国际公共品的基本理论、国际公共品的供给研究与博弈分析、国际环境治理的一般理论与博弈研究等,对该领域的代表性文献进行了论述与简短的评价。
  第3章,国际公共品供给的非合作博弈分析。本章主要研究在国际公共品供给中的非合作博弈,即各相关利益主体和参与国如何进行决策行为,以实现本国的最优策略选择。首先研究了最为普通也最具代表性的囚徒困境模型,分析在这种情形之下个体的“理性”反而带来集体的非理性;然后将加总技术等四种供给方式结合不同性质的国际公共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参与国在选择合作或背叛策略的原因,并注重研究合作均衡形成的条件。接下来对非合作博弈的一般模型进行了数学推导,比较了纳什均衡与帕累托最优时国际公共品供给水平的差异,以及策略行为之间的替代与互补关系。最后,简单介绍了具有领导者存在时的国际公共品供给中的领导—跟随者行为。
  第4章,国际公共品供给的合作博弈分析。主要研究在合作博弈中的收益分配问题。首先讨论了“讨价还价”与合作的关系,研究了非合作到合作的转化过程,并求解讨价还价问题中两国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针对两个参与国的效用配置与效用比较,确定了“意见不一致点”。然后研究在已经形成的合作中出现违约以及由此导致的重新谈判,推导了“防重新谈判均衡”,提出可采取以“赏罚分明”的机制激励参与国信守承诺、并对单独背叛者进行惩罚,从而保证合作的持续进行。最后,分析了国际公共品供给的联盟博弈,通过求解“核”与Shapley值的方式,来计算在合作联盟中合意的收益分配或成本分摊方案。
  第5章,国际环境公共品供给案例分析Ⅰ: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本章结合前面的理论研究,对国际公共品中的国际环境治理进行了案例分析。首先回顾了目前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占主导地位的机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全球气候大会的形成与历史变迁过程。然后将气候治理中的参与国视为同等能力、同等地位的单独理性个体,在此基础上运用线性加总技术分析了合作困境产生的原因,并引入最低门槛技术、补偿机制与成本分担机制,讨论了从非合作向合作的转变可能。接下来引入利益集团的划分,区分了不同参与国之间的经济实力与能力差异,主要分析了发达国家集团与发展中国家集团在气候治理中的博弈关系,兼顾分析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博弈。然后对框架公约中讨价还价与重复博弈的困境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此时的纳什均衡解。最后利用联盟博弈模型分析了全球环境基金中不同地位的国家所具有的决策权力,进一步指出合作难以形成的原因。
  第6章,国际环境公共品供给案例分析Ⅱ:莱茵河国际治理合作。莱茵河的治理是国际环境治理合作中的一个典型成功案例。首先对莱茵河被污染与治理的过程进行了历史回顾。接下来使用加权加总技术模型分析了莱茵河合作中存在的博弈,特别是“桑多斯事件”前后各参与国策略选择的变化。接下来研究了治理过程中纳什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状态下国际环境公共品供给数量的差异,指出相关参与国的供给量在纳什均衡下小于帕累托最优状态下的情况,并且这个差距将随着参与国的数量增加而变大。然后对合作过程中流域各国的讨价还价行为行进了分析。最后以防治莱茵河洪水的合作为例,运用联盟博弈分析了国际合作中的成本分摊问题。
  第7章,结论与建议。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回应了篇首提出的四个问题,并思考了中国在国际公共品供给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和采取的策略,最后提出了促进合作、破解博弈困境的政策建议。
  论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1)摒弃了原有的以非合作博弈方法对国际公共品供给问题的研究范式,首次采取同时引入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理论方法的分析框架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并据此提出了破解供给困境的对策。论文对已有研究的缺憾进行了补充,创新性地引入相关合作博弈模型对合作条件下的国际公共品供给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如何使得讨价还价的谈判达成一致,如何使用赏罚分明的措施对待信守承诺或背叛协议的国家,以消除偏离合作、进行重新谈判的激励,以及利用“核”解和Shapley值作为国际合作中各国能够共同接受的分配方案。
  (2)本文较为系统地从理论研究角度解释了国际公共品供给合作中的种种现象与问题,如博弈困境是如何出现的、如何破解博弈困境、如何促进合作出现以及如何维持合作,这是对现有研究的完善与深化。一方面,国际公共品供给的经济学研究不足,许多问题的分析还不够透彻,没有形成被共同认可的有效供给机制,本文的研究是对现有成果和文献的补充。另外一方面,本文也对国际公共品的供给中的某些问题,特别是不合作向合作的转化以及合作中的分配、分摊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剖析,是对现有研究的深化。
  (3)本文是跨学科的理论研究,以经济学为主,以公共品理论为研究基础,采取博弈论方法,并结合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进行研究。论文选取了两个典型且有对比性的案例:温室气体减排属于大气污染的国际治理合作,国内外学者涉及较多,但以从环境学与国际关系学等角度切入为主,很少以公共品视角进行分析;莱茵河治理属于水体污染的国际治理,是国际合作的典型成功案例,但学者对该领域的关注较少。论文对两个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比较,并发现公共品性质、参与国数量、参与国能力差异、领导国的存在与否、国际公共品与国家收益之间的关系等各个因素的对合作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