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个体主体性的价值与走向——王阳明良知说研究
【6h】

个体主体性的价值与走向——王阳明良知说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选置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王阳明发现“良知”的心路历程

第二章 良知的意涵

一、王阳明视域下的心体良知

二、良知与自我

三、对良知的再探讨

(一)良知与知识

(二)良知与侧隐

(三)良知探源

第三章 主体性价值的确证

一、良知说的提出与主体意识的流变

二、心即理

(一)“物”是我“心”之物

(二)、“心即理”对“心”的解放

第四章 主体性的道德实践

一、知行合一

二、致良知

(一)良知之“致”

(二)扩充法

(三)减担法

(四)诚意的功夫

(五)致良知语境下的个体自由

三、去“恶”的问题

(一)何为“恶”

(二)“恶”难除而务去

(三)个体心理的“约拿情结”

(四)“致良知”对个体动机的理解

第五章 主体性的高扬

一、人人皆可成圣

(一)圣人与个我

(二)成圣与个体人格

二、权威的转变

第六章 主体性的限制

第七章 致良知与良好生活

一、致良知与自我实现

(一)“自我”与“自我实现”的不同意涵

(二)致良知视野下的自我实现

二、致良知与良好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主体性的问题不仅由来已久,而且也备受关注。从孔子的“为仁由己”、孟子的“四端之心”到王阳明的“致良知”,主体精神构建着属于人的独特的价值世界。谈主体性就要谈人,主体性归根结底是人的主体性,离开了主体性就谈不上人的发展,也很难有未来。
  作为心学思想的集大成者,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发现了具有超越时空品格的“良知”。“良知”存在于每一个个体的心灵之中,是个体能够实现价值之明的根基根据。借助人人固有的心体良知,王阳明打开了人性发展和深化的通道,在“良知”这种良性自我意识的引导下,通过“致良知”而完善自我和发展德性成就了个体内在需要的必然性。因为良知乃人的良知,因此讲良知就是讲主体,只有把人当目的,良知之明才能呈现,而要扩展良知之明,更要讲主体,离开了自主自觉的昂扬的主体精神,良知之明也只是一隙之明而已。主体的自主自觉不仅在于他的“一念之发”,还在于他的身体力行,由行动产生的做事过程才是其主体精神的集中展现。总之,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注重践履,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体现自我价值的自为世界。
  关于王阳明致良知说的研究在学界一直是热门领域,而且其研究成果也可谓汗牛充栋。这些成果中既有对良知说学理内部的梳理与阐发,又有关于致良知说价值和意义的探讨。虽然研究数量的多寡并不能根本确定一种理论的最终价值,但却可以从某个层面反映出致良知说确实涵有能够触动人心的内容。因为它是从人之自身出发而去思考人,肯定人,而正是这一个个个体之人共同构筑了社会整体的大环境。
  本文在学界研究的基础上,仍然致力于去思考“人”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的理解,以主体性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分七个部分对王阳明致良知思想进行探讨和阐发。第一部分是绪论,揭示王阳明致良知说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王阳明发现“良知”的心路历程。第二部分从知识、情感和生命的发生成长过程、社会历史文化的塑造等多方面来分析人心之固有良知的存在根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良知与自我的关系。第三部分阐发了良知的提出及“心即理”的定位对人之主体性价值的肯定。第四部分探讨了依据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思想,个体应如何寓知于行,知行合一,通过主体精神的张扬来实现对自我的改造和完善。主体要致得良知,就意味着破除阻碍自我良知扩充的障碍,这种障碍主要表现为蔽固个体良知的“恶”。“恶”既来自于个体的私意、私欲的膨胀对光明心性的淹没,又源于不当的自我认知等情感心理因素。主体致良知的过程是明心见性,与自身之“恶”作斗争的过程,那么,“恶”何以难除?又为什么务去?个体通过致良知而不断脱去自身之“恶”,是否可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之境?在致良知语境下,所谓个体自由究竟有着怎样的意蕴?所有这些问题在本章都会有具体的解说。第五部分集中讨论了“圣人在我不在人”以及“成圣”与个体人格多元化的可能性。王阳明所倡导的主体精神在人人皆可成圣的问题上达到了一个高峰。自我良知作为裁定是非的价值标准,打破了外在权威的垄断而将事情的决定权交给了心体的明觉“良知”,从根本上是对个体价值的充分肯定和认同。第六部分分析了在心体良知的引导下,个体主体性的扩展并没有陷入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回归了一种“理性的自觉”,并探讨了这种走向生成的原因。第七部分,也是本论文的最终归旨,将致良知思想与备受关注的自我实现的问题相结合,通过与西方自我实现理论的局部比较,挖掘致良知思想是如何基于自我而实现自我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个体通过“致良知”来构建良好生活的可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