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抵抗素样分子β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作用
【6h】

抵抗素样分子β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作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1.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设备

2.2 材料和试剂

2.3 动物实验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慢病毒体内转染的效率

3.2 各组体质量与血脂水平的表达

3.3 RELMβ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3.4 RELMβ对斑块内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6 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图表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目前研究显示,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形成及其继发病变。易损斑块亦称不稳定斑块,主要的病理学特点包括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较薄的纤维帽和较大的脂质核心。其中炎症机制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及恶化的整个过程,在易损斑块的形成与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斑块内大量炎症细胞聚集,多种细胞因子和酶激活,加速斑块不稳定性的进展,最终破裂。抵抗素样分子β(Resistin-like moleculeβ,RELMβ)是一种抵抗素相关蛋白,既往认为局限表达于胃肠道细胞。近年研究发现,其在心、肺及肾等多种器官的巨噬细胞、T细胞和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cell,SMC)中有表达,能够促进局部炎症反应。但目前RELMβ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中是否发挥确切作用尚不十分明确。本实验旨在抵抗素样分子β(RELMβ)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常用的ApoE-/-小鼠,制作颈动脉斑块模型。雄性ApoE-/-小鼠先行普通饮食喂养2周。后给予高脂饮食(饲料主成分0.25%胆固醇+15%脂肪)喂养2周。随后小鼠戊巴比妥充分麻醉,消毒,作颈部正中切口,充分暴露右侧颈总动脉。用长3mm、内径0.3mm硅胶套管套置于颈总动脉外周,固定套管,缝合切口。继续高脂饮食喂养8周后,行颈总动脉局部慢病毒转染。根据转染慢病毒的不同,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i-NC组和si-RELMβ组,每组20只。RELMβ干扰序列:5'-GGAGAGTGAATCTGCTCTTAG-3'。继续高脂喂养。4周后,小鼠腹腔注射麻醉剂安乐死,收集血液及颈总动脉标本。检测血清中血脂含量。本实验采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斑块内RELMβ蛋白表达含量。采用天狼猩红染色检测斑块内胶原含量,油红O染色检测脂质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斑块内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的含量。
  结果:
  3组小鼠体质量及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si-RELMβ组RELMβ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si-RELMβ组斑块内胶原和平滑肌细胞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而脂质和巨噬细胞含量却显著减少。计算易损指数,si-RELMβ组较正常对照组亦明显降低(P<0.05)。si-RELMβ组炎症因子——白介素-1β和白介素-6较对正常照组显著减少(P<0.05)。
  结论:
  RELMβ能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斑块内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