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21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
【6h】

121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诊断标准

3:治疗及疗效判定

4:研究方法

结果

1.一般资料

2.基础疾病

3.临床表现

4.病程

5.引起DILI的药物

6.临床分型

7.严重程度分级

8:实验室检查

9:RUCAM评分

10.临床治疗及转归

讨论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药物性肝损害的致病机制与治疗方法

致谢

展开▼

摘要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是指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导致人体过敏或代谢特异质反应而引起的不同程度的肝脏损伤。我国的人口基数庞大,人群中不规范用药现象比较普遍。近年来,随着临床用药种类日趋多样化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保健需求,药物性肝损伤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目的:
  通过对本地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以便明确诊断并开展下一步治疗。
  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121例住院病人,并对其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年龄、职业、性别、可疑致病药物、临床表现、合并症、实验室检查结果(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查、凝血功能)等,分析患者的临床类型,并进行RUCAM评分及严重程度分级。
  结果:
  统计121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住院资料,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主要为中草药、抗生素、解热镇痛抗炎药、镇静及神经精神用药、心血管药物、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临床类型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RUCAM评分多为6-8分(很可能),严重程度分级多是1级(轻度肝损伤)或3级(重度肝损伤)。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纳差乏力、黄疸、恶心、发热、腹胀、肝区疼痛、肝功明显异常等。停用致病药物并给予保肝治疗后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结论:
  在我国,中草药是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致病药物之一,且所占比例成增长趋势。临床上在推广中草药以及联合用药的同时,应对药物性肝损伤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对药物的监管力度并提高人民对药物潜在肝毒性的认知程度。绝大多数药物性肝损害经过停药以及保肝治疗后预后较好。临床医生用药前应当熟练掌握所用药物的成分、禁忌症、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多药合用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避免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并给予及时的诊治。

著录项

  • 作者

    莫睿;

  •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大学;
  • 学科 临床医学(内科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阎明;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R595.303;
  •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发病机制; 中草药; 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