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耳后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内耳疾病的实验研究
【6h】

耳后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内耳疾病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经耳后注射地塞米松靶向内耳给药作用途径的初步研究

研究背景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糖皮质激素耳后注射与全身用药在低频突发性聋中的疗效

研究背景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一

英文论文二

展开▼

摘要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 经耳后注射地塞米松靶向内耳给药作用途径的初步研究
  目的:
  耳后给药是一种简单易行、效果可靠的治疗内耳疾病的给药方式。耳后注射糖皮质激素在治疗低频感音神经性聋、突发性耳聋等方面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动物实验也证实耳后给药在内耳的药物浓度较肌肉注射高,而且维持时间长。然而,耳后注射药物进入内耳的途径尚不清楚。本研究就耳后注射地塞米松后药物在局部的分布进行观察,对药物进入内耳的可能途径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
  1.用磺酸基-Cy5羧酸标记地塞米松。
  2.豚鼠随机分为两组:耳后注射组和肌肉注射组。
  3.Cy5-地塞米松0.5ml进行右耳后和右臀大肌注射,用动物体内可见光成像连续观察120h,评估药物局部代谢的动态变化。
  4.Cy5-地塞米松0.5ml进行右耳后和右臀大肌注射,在注射后8h断头处死动物,用动物体内可见光成像观察荧光标记的药物在头颅、颞骨、脏器的分布。
  5.Cy5-地塞米松0.5ml进行右耳后和右臀大肌注射,每天一次,连续三天,在第四天断头处死动物,将鼓膜、中耳粘膜、内淋巴囊、耳蜗基底膜等组织铺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荧光标记的药物在组织的精确分布。
  结果:
  1.药物局部代谢:耳后注射和肌肉注射后药物在局部浓集,而后向四周扩散。耳后注射和肌肉注射分别在注射后12h和8h药物在局部达到峰值,且肌肉注射药物峰值更高,而后药物荧光逐渐下降。相比肌肉注射,耳后注射药物荧光下降缓慢,注射后96h,耳后注射仍然有较强荧光,而肌肉注射已经检测不到药物荧光。耳后注射药物代谢曲线下面积大于肌肉注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药物在头颅、脏器的分布:耳后注射组头皮、顶骨、颞骨的荧光强度均高于肌肉注射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耳后注射组心脏、膀胱的荧光强度均低于肌肉注射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3.药物在中耳粘膜、鼓膜、内淋巴囊、耳蜗基底膜的分布:耳后注射组鼓膜、中耳粘膜、内淋巴囊、耳蜗基底膜的荧光强度均高于肌肉注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耳后注射在同侧耳蜗基底膜的药物分布以底转荧光最强,中转次之,顶转只能检测到微弱的荧光。
  结论:
  耳后注射有明显的缓释效应,在局部保持高药物浓度的同时,减少了药物在全身脏器的分布。与肌肉注射相比,耳后注射药物在内耳的浓度更高。耳后注射后药物可能经内淋巴囊途径、局部扩散渗透途径、体循环途径和茎乳动脉途径进入内耳。
  关键词:内耳;给药方式;药物代谢动力学;动物体内可见光成像;地塞米松;磺酸基-Cy5羧酸
  第二部分 糖皮质激素耳后注射与全身用药在低频突发性聋中的疗效
  目的:
  分析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的临床特点,探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耳后注射与地塞米松全身用药,在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中的疗效。
  方法:
  1.对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其临床特点进行观察。
  2.将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全身治疗组和耳后注射组。除常规治疗(金纳多、巴曲梅、甲钴胺)外,全身激素治疗组:地塞米松10mg静推,1次/d×3d,续5mg静推,1次/d×4d;耳后注射治疗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mg耳后注射,1次/2d,至听力恢复正常或15天。治疗前,治疗后4d(治疗当天为治疗后1d)、7d、10d、14d、30d、60d行纯音测听检查,分析听阈的变化情况。
  3.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包括痊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各组间总有效率和痊愈率的比较均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临床资料
  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102例,其中男43例,女59例,男女比例1∶1.37。平均年龄(42±21.38);病程(9.23±6.05);首发症状依次为耳鸣93例(91.18%)、耳闷89例(87.25%)、听力下降77例(75.49%)、眩晕14例(13.73%)。
  2.纯音听阈疗效对比
  全身激素治疗:48例采用全身激素治疗的患者,痊愈19例(39.6%),显效11例(23.0%),有效7例(14.6%),无效11例(13.0%),总有效率为77.1%(37/48)。耳后注射治疗:54例采用耳后注射激素治疗的患者,痊愈33例(61.1%),显效7例(13.0%),有效5例(9.3%),无效9例(16.7%),总有效率为83.3%(45/54)。对两组患者的不同疗效结果进行两两比较,痊愈率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71,P<0.05),余各疗效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
  3.血压、血糖变化
  102例患者中伴原发性高血压病19例(18.6%),全身激素治疗组8例,耳后注射治疗组11例,治疗期间全身激素治疗组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耳后注射治疗组血压升高不明显,只有1例血压升高至100/150mmHg。本研究中伴有2型糖尿病者13例(12.8%),全身激素治疗组4例,耳后注射治疗组9例,治疗期间全身激素治疗组血糖升高1.5~5mmoL/L,9例耳后注射治疗者血糖升高1.0~2.0mmoL/L。
  4.听力随访
  随访期内13例患者出现复发,其中耳后给药治疗组复发5例,全身给药治疗组复发8例,总复发率12.74%,平均听阈提高15~35dB。复发者中所有患者都有耳闷症状,6例伴有眩晕。6例伴有眩晕患者中有2例出现听力下降、眩晕反复发作,最终确诊为梅尼埃病。复发患者全部采用耳后注射激素治疗,痊愈4例、显效1例、有效3例、无效5例,再次耳后给药的总有效率为61.5%。
  结论:
  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发病以年轻女性多见,临床表现为耳鸣、听力下降、耳闷、眩晕等,在临床工作中应与咽鼓管疾病相鉴别。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临床治愈率高,但复发率亦高,伴有眩晕的患者有发展为梅尼埃病的可能。耳后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痊愈率较全身用药高,操作简单,建议将其作为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的初始治疗。耳后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对全身血压、血糖等情况影响小,特别适用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