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治未病思想观察中药辨证治疗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疗效
【6h】

基于治未病思想观察中药辨证治疗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疗效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

二、方法

结果

1.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2.症候疗效比较

3.胃镜表现疗效比较

4.病理结果疗效比较

5.综合疗效比较

6.安全性指标结果

7.中医不同证型患者的胃镜下表现

讨论

1.祖国医学的治未病思想

2.辨证论治的概念及起源

3.祖国医学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认识

4.现代医学对于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认识

5.本研究治疗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结果及方药分析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目的: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采用中药辨证治疗,探讨中药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辨证治疗本病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1.选取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经病理活组织检查确诊为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137例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观察组)104例,对照组33例。
  2.观察组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辨证分为肝郁气滞型35例、脾胃湿热型40例、胃络瘀阻型29例,分别给予柴胡疏肝散、连朴饮、失笑散和丹参饮加减治疗,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空腹服用。对照组给予膜固思达1片,一天三次。两组均服药3个月。
  3.对患者随访9个月,于治疗3个月和随访9个月时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表现、病理结果等指标,评价中药辨证治疗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疗效。
  4.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胃镜表现特点。
  结果:1.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肝郁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阻型和对照组积分分别为7.00±4.42、6.55±3.94、6.54±4.08和9.67±3.78,各型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各型之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各型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9个月时观察组各型和对照组积分分别为8.11±3.68、7.68±3.68、7.43±3.70和10.93±3.67,各型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各型之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各型与治疗前比较均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治疗3个月与随访9个月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症候疗效比较:治疗3个月观察组各型和对照组分别为88.57%、92.11%、85.71%和60.00%,观察组各型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各型之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9个月时观察组各型和对照组分别为77.14%、81.58%、75.00%和46.67%,观察组各型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各型之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治疗3个月与随访9个月时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
  3.胃镜表现疗效比较:治疗3个月观察组各型和对照组分别为82.86%、89.47%、82.14%和56.67%,观察组各型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各型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随访9个月时观察组各型和对照组分别为74.29%、73.68%、75.00%和46.67%,观察组各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型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各组治疗3个月与随访9个月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4.病理结果疗效比较:治疗3个月观察组各型和对照组分别为88.57%、81.58%、82.14%和50.00%,观察组各型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各型之间比较差别不显著(P>0.05)。随访9个月时观察组各型和对照组分别为71.43%、71.05%、71.43%和40.00%,观察组各型和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各型之间比较差别不显著(P>0.05)。各组治疗3个月与随访9个月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5.综合疗效比较:治疗3个月观察组各型和对照组分别为85.71%、86.84%、82.14%和56.67%,观察组各型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各型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随访9个月时观察组各型和对照组分别为74.29%、73.68%、75.00%和43.33%,观察组各型和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型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各组治疗3个月与随访9个月时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
  6.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7.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胃镜下表现不同。
  肝郁气滞型患者胃黏膜红斑可成点、片状,有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腔,粘液湖多为黄绿色。脾胃湿热型患者胃黏膜明显充血水肿,糜烂可呈花癍样。胃络瘀阻型患者胃黏膜表面有颗粒状或结节,黏膜下血管透见,可有陈旧性出血。
  结论:1.中药辨证治疗能够改善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中医症候。
  2.中药辨证治疗能够改善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胃镜表现。
  3.中药辨证治疗能够改善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病理结果。
  4.中药辨证治疗能够提高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综合疗效。
  5.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胃镜特点不同。
  6.中药辨证治疗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长期临床疗效安全、稳定,可延缓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进展。
  7.治未病思想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防治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