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广西三娘湾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Osbeck,1765)的分布和种群数量调查
【6h】

广西三娘湾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Osbeck,1765)的分布和种群数量调查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华白海豚简介

1.2 中华白海豚的分类地位

1.3 国内外中华白海豚的研究概况

1.4 中华白海豚的分布及种群数量

1.4.1 全球中华白海豚的分布及种群数量现状

1.4.2 中国中华白海豚的分布及种群数量现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广西三娘湾海域中华白海豚的种群分布

2.1 研究方法

2.2 调查区域

2.3 数据处理

2.4 研究结果

2.4.1 调查努力量

2.4.2 三娘湾中华白海豚的分布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广西三娘湾中华白海豚的个体识别及种群数量调查

3.1 研究方法

3.1.1 照片识别法

3.1.2 基于照片识别法的标志重捕法

3.1.3 白海豚年龄判定方法

3.2 数据分析

3.2.1 照片处理

3.2.2 照片识别

3.2.3 识别个体数量年际变化及季节变化

3.2.4 年龄组成及其年度变化

3.2.5 基于照片识别法的标志重捕法

3.2.6 栖息地忠诚度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照片识别中识别特征的有效性

3.3.2 调查努力量及照片识别结果

3.3.3 中华白海豚识别个体数量的年际变化

3.3.5 中华白海豚年龄组成分析

3.3.6 Seber种群估计模型计算结果

3.3.7 三娘湾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忠诚度分析

3.3.8 三娘湾中华白海豚种群个体识别数据库的建立

3.4 讨论

3.5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致谢

展开▼

摘要

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Osbeck,1765)是一种分布于印度东北部、中国东南沿海及东南亚海域的河口和近岸海域的小型豚类。在我国该物种被列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并于201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定为易危物种(Vulnerable)。中华白海豚在中国主要有五大分布区,而广西三娘湾作为其中之一,近年来该海域白海豚的分布和种群数量的调查的工作努力量不够。为了掌握三娘湾中华白海豚种群的最新动态,为更好地管理和保护白海豚的种群及栖息地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于2010年7月至2015年2月对三娘湾海域的中华白海豚进行了野外调查。通过整合白海豚个体发现位点,使用Surfer10.0软件绘制白海豚分布图;通过照片识别法鉴定三娘湾白海豚的种群数量和年龄组成,建立了三娘湾中华白海豚种群个体识别数据库,并分析识别个体数量以及年龄组成的年度、季度变化规律;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三娘湾白海豚的种群大小;统计标志重捕频次超过5次的亚成年个体、成年个体和老年个体的最小标志重捕间隔时间、最大单次重捕间隔时间以及首次发现至末次重捕间隔时间这3个指标,分析其时间分布规律及其差异性。所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调查发现中华白海豚在广西三娘湾海域的活动范围相对集中;与早先研究结果相比,本文发现的中华白海豚分布区有南移和东移的趋势。中华白海豚的主要分布在三娘湾中心区域至大风江口之间的海域,活动范围西至三娘湾西侧大庙墩附近,南至三娘湾南部近大风江口雷公沙南端、北至大风江口外沿、东至大风江口东岸西场镇南部海域,东西跨度约21.2 km,南北跨度约9.6 km,面积约220 km2。白海豚主要分布区迁移规律为:向南迁出三娘湾湾口,向东移至大风江口南侧及东侧海域。三娘湾西邻的钦州湾海域进行的填海造陆及工业厂区建设所导致的白海豚栖息地改变可能是三娘湾白海豚分布区东移和南移的原因。
  2、三娘湾海域中华白海豚新识别个体数的季节差异性(春季最多,秋季次之,夏季最少)与调查时长(r=0.527,p=0.473)和照片数量(r=0.436,p=0.564)的多寡无显著相关关系。生活在三娘湾的白海豚分布范围大小可能存在季节性变化是导致这种差异性的可能原因。
  3、在三娘湾及其周边海域的调查共发现中华白海豚783头次,累计识别出158头白海豚个体,包括老年个体3头(1.90%),成年个体39头(24.68%),亚成年个体53头(33.54%),少年个体47头(29.75%)和幼仔16头(10.13%)。年轻个体(包括亚成年个体、少年个体和幼仔)占总个体数的73.42%(6年均值为67.99%±4.58%)。Seber种群估计模型估算得到三娘湾海域中华白海豚种群大小为160(95% CI=157-163)。通过绘制个体发现曲线也发现,累计调查天数超过41天之后,识别的总个体数已经趋于稳定。Seber种群估计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三娘湾的白海豚种群可能是封闭型种群,通过整理照片识别结果,建立三娘湾中华白海豚种群个体识别数据库。
  4、对最小重捕间隔时间和滞留时间的分析结果表明,至少有约40%-50%的三娘湾白海豚个体对该海域忠诚度较高。所有受测43头中华白海豚在三娘湾海域滞留时间均超过了一年。其中,分别有28头(65.12%)、18头(41.86%)和8头(18.60%)个体在该海域滞留超过2年、3年和4年。
  5、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识别的中华白海豚个体数与照片数量显著相关(r=0.684,p=0.002,N=18),与调查天数也显著相关(r=0.501,p=0.034,N=18),而与调查时长没有显著相关性(r=0.440,p=0.067,N=18)。中华白海豚识别个体数的年际变化图也反映了野外调查时努力量的多寡是影响白海豚种群数量调查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6、相较于年轻个体而言,成年和老年个体体表鉴别标志更为稳定可靠,更易于被标志重捕,照片识别结果可信度也更高。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亚成年和成年个体的首次发现至末次重捕间隔时间具有显著差异性(t=3.636,p=0.001,df=40)。与亚成年个体相比,成年个体普遍能在3年之后被成功识别,而亚成年个体则大多只能保证在2年之后还能被成功识别。
  综上,本文所建立的三娘湾中华白海豚种群个体识别数据库及其他所获结果可以作为三娘湾海域中华白海豚研究的本底资料,为后续三娘湾海域白海豚其他研究或与其他研究工作者合作开展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