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重型柴油机低温均质引燃燃烧与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
【6h】

重型柴油机低温均质引燃燃烧与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内燃机排气污染问题

1.1.2 传统燃烧模式的固有缺陷

1.2 均质混合气引燃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台架布置

2.2 主要试验设备

2.3 试验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主要控制参数对LT-HCII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

3.1 汽油比例对LT-HCII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

3.1.1 汽油比例对LT-HCII燃烧特性的影响

3.1.2 汽油比例对LT-HCII排放特性的影响

3.2 柴油喷射时刻对LT-HCII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

3.2.1 柴油喷射时刻对LT-HCII燃烧特性的影响

3.2.2 柴油喷射时刻对LT-HCII排放特性的影响

3.3 EGR率对LT-HCII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

3.3.1 EGR率对LT-HCII燃烧特性的影响

3.3.2 EGR率对LT-HCII排放特性的影响

3.4 柴油轨压对LT-HCII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

3.4.1 柴油轨压对LT-HCII燃烧特性的影响

3.4.2 柴油轨压对LT-HCII排放特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DOC与柴油深度预混改善LT-HCII排放的探究

4.1 DOC改善LT-HCII排放的研究

4.1.1 DOC对LT-HCII燃烧特性的影响

4.1.1 DOC改善LT-HCII排放的效果

4.2 柴油深度预混改善LT-HCII排放的研究

4.2.1 柴油深度预混对LT-HCII燃烧特性的影响

4.2.2 柴油深度预混改善LT-HCII排放的效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急速增长,内燃机排气所带来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内燃机受燃烧模式所限,压燃式柴油机存在氮氧化物与颗粒物排放高的问题,为满足排放法规,不得不依靠冗杂的后处理装置,而点燃式汽油机又存在热效率低的问题,燃油经济性较差。因此,寻找高效、清洁的燃烧技术成为内燃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均质混合气引燃,以预混燃烧与稀薄燃烧为主的燃烧方式,同时具备高热效率与低排放的优势,应用潜力巨大。本文针对汽油均质混合气柴油引燃低温燃烧(LT-HCⅡ)的新型燃烧技术进行了试验探究,主要进行了以下两点工作:一,汽油比例、柴油喷射时刻、EGR率、柴油轨压对LT-HCⅡ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二,DOC后处理装置与柴油深度预混进一步改善LT-HCⅡ排放的效果。试验在一台高压共轨六缸柴油机上进行,完成了对汽油喷射系统、开放式控制系统的改造,实现了轨压、喷射时刻、喷射脉宽、喷射次数、EGR率等控制参数的灵活调节。
  研究结果表明,LT-HCⅡ燃烧模式指示热效率较高,试验工况下,可以达到压燃式柴油机水平,但由于不完全燃烧产物增多,导致燃烧效率略有降低。汽油增多,预混燃烧增加,放热率曲线由双峰变为平缓的单峰,而NOx与Soot排放同时降低,缸内明显处于低温燃烧状态,至汽油比例90%时,NOx降至0.79g/(kW·h),Soot近零排放,而循环波动率不超过2%,说明少量引燃柴油即可有效控制LT-HCⅡ的燃烧相位。柴油喷射时刻提前,是提高燃烧效率,改善THC与CO排放的有效措施,但会带来发动机工作粗暴的问题,而随柴油喷射时刻提前,Soot排放始终维持在极低水平,说明控制Soot排放的首要因素是汽油比例。适量EGR的引入,可以有效改善LT-HCⅡ汽油均质稀混合气的燃烧状况,燃烧效率与指示热效率同时增大。而汽油预混燃烧加快,柴油扩散燃烧减慢,导致燃烧持续期基本不变。随再循环废气增多,氮氧化物排放减少,而不透光烟度基本不变,最大值仅为0.036m-1,可见LT-HCⅡ燃烧模式对EGR并不敏感,可结合大比例EGR,同时实现氮氧化物与碳烟的极低排放。柴油轨压增大,是减少THC与CO排放、提高指示热效率、降低循环波动率的有效手段,但同时会带来NOx排放增加的问题。LT-HCⅡ燃烧模式使用60MPa柴油轨压时的不透光烟度值,仅为0.034m-1,而纯柴油模式需要使用140MPa柴油轨压才能与此排放水平相当,可见LT-HCⅡ可使用较低的轨压满足Soot排放要求。
  此外,DOC的加装并不会引起燃烧特性的变化,对THC与CO的转化效率也超过90%,可使二者同时满足国五排放标准,解决了LT-HCⅡ燃烧模式不完全燃烧产物排放偏高的问题,而柴油深度预混可进一步改善中小负荷下的NOx与Soot排放,试验工况下,氮氧化物比排放最低为0.39g/(kW·h),此时不透光烟度仅为0.0012m-1。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