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齐鲁晚报》农民工报道研究(2000年-2014年)
【6h】

《齐鲁晚报》农民工报道研究(2000年-2014年)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现状

1.3 概念界定及样本选择

1.4 理论背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齐鲁晚报》农民工报道内容分析

2.1 报道数量

2.2 报道版面

2.3 报道体裁

2.4 报道主题

2.5 报道倾向性

2.6 报道对象

第三章 《齐鲁晚报》农民工形象分析

3.1 农民工媒介形象

3.2 第三者眼中的农民工媒介形象

3.3 农民工自我形象认知的转变

第四章 《齐鲁晚报》农民工报道的批评与建议

4.1 《齐鲁晚报》农民工报道“得”与“失”

4.2 农民工报道影响因素探究

4.3 《齐鲁晚报》如何更好的关注农民工

第五章 研究成果、局限和不足

5.1 农民工报道研究情况总结

5.2 研究局限及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些变化和成就的背后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背井离乡,从最初被排斥到逐渐被接纳,经受了身体和心灵的双重考验,虽然艰难却未曾放弃,在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的大潮中,他们身上被烙印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农民工。
  媒体作为时代的记录者和见证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追寻着农民工曲折奋斗的足迹。如何建构农民工媒介形象,帮助他们更快的融入城市生活,消解与城市、市民之间的隔阂值得深思。由于都市报自身生存环境的优势决定了它能够真正近距离得靠近农民工群体,鉴于此,作者选择《齐鲁晚报》作为研究对象,对2000年-2014年,共15年间的农民工报道进行具体内容分析。
  本篇论文主要是从五个部分进行逐渐深入的阐述。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我国农民工问题研究现状,本文的理论基础及如何进行抽样选择;第二部分对《齐鲁晚报》15年间的农民工报道,从数量、版面、体裁、倾向性、对象、主题等多个方面进行框架建构和具体内容分析;第三部分对《齐鲁晚报》塑造的农民工形象进行梳理,首先从读者和编者的角度归纳一般形象,再尝试从农民工自身的视角,挖掘报道中体现出的对自身形象认知的转变。第四部分进一步分析了《齐鲁晚报》在农民工报道上值得借鉴的地方与存在的问题,探讨影响因素并尝试给出合理化建议。作为一份都市类报纸,《齐鲁晚报》的农民工报道基本上坚持了视角多元、立场鲜明和理念的人性化,但也存在着随意性,标签化等不足;第五部分是对论文研究成果的总结同时指出论文中仍存在的不足之处。
  论文的一个创新点是尝试从农民工自身的视角对《齐鲁晚报》呈现的媒介形象进行总结。在以往的研究中,农民工媒介形象分析多是从第三者的视角,即读者感受到的农民工形象是怎样的。但笔者认为,第一视角,即从农民工对自身形象认知的角度分析,能够更为直接的反映出他们对于当前自我社会地位的认识,对城市抱有的期待以及在融城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为此,笔者对样本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报道对象的语言对话进行了系统、详细的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民工群体自我认知过程中呈现出的由“外乡人”到“新市民”的转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