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健康体检大数据的人群异常ECG与冠脉斑块分布谱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6h】

基于健康体检大数据的人群异常ECG与冠脉斑块分布谱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论文1 中国北方城市人群异常心电图分布谱的队列研究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性

不足

参考文献

论文2 健康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谱及早期预测模型研究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

展开▼

摘要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进行探讨:
  论文1 中国北方城市人群异常心电图分布谱的队列研究
  目的:
  本研究旨在阐明中国人群的异常心电图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而阐明非缺血性异常心电图对重要的缺血性异常心电图的预测价值,为基于心电图信息构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测模型和实施早期个性化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研究对象来源于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学系构建的“山东多中心健康体检纵向观察队列”,该队列整合了十余家大型三甲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数据库,目前样本量已经达到近100万人(含800多万人次,每人次可以提供近2万条信息),最长纵向观察已达9年;涵盖山东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水平的城市人群。是一个典型的大型纵向研究队列。依托该“大型纵向监测健康体检队列”,本研究截取队列中2004年~2014年间在山东省济南市、济宁市等城市的多家健康体检中心进行常规体检的初次体检者,排除无完整心电图结果和无法判断结果的心电图后,筛选并纳入313,865人,其中男性189,808人,女性124,057人。队列中的资料信息包括:问卷调查(基本信息、个人疾病史及吸烟、饮酒)、体格检查(身高、体重和血压的测量)、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脂)和完整的心电图检查等。
  结果:
  1.人群中异常心电图的分布谱特征
  总体而言,异常心电图(出现明尼苏达编码1~9中任意一项以上)、主要异常心电图(Pooling Project研究定义)的阳性率在男性和女性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而女性的缺血性异常心电图(出现MC-1、MC-4、MC-5中任意一项以上)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x2=5698.6087,P<0.0001)。异常心电图、主要异常心电图和缺血性异常心电图总阳性率分别为30.08%、3.97%和14.06%,且随年龄增长呈增长趋势。
  本研究人群中最常见的异常心电图为心律失常(11.08%),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呈“U”型;其次为T波异常(8.18%),其随年龄增长始终处于快速线性增长态势;再次为ST连接点和ST段压低(5.34%),随年龄增长略呈“S”型;其它异常的阳性率较低,依次为:R波高电压(2.96%)、心室传导障碍(2.78%)、其它异常(2.62%)、QRS电轴偏移(1.47%)、房室传导障碍(1.32%)和Q/QS波(0.89%),且随年龄增加的增长趋势不明显。男性最常出现的异常心电图的类型为心律失常(12.14%),其随年龄增长趋势仍呈现与总人群中类似的“U”型;T波异常(6.58%),随年龄增长始终处于快速线性增长态势;R波高电压(4.02%),其随年龄增长的趋势不明显,始终处于平稳状态;而女性最常出现的异常心电图的类型为T波异常(10.61%),其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趋势呈“S”型;其次是心律失常(9.45%),随年龄增长趋势略呈“U”型;再次是ST连接点和ST段压低(9.02%),其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始终呈线性增长趋势。
  人群中的主要异常心电图的阳性率为3.97%,男性和女性分别为4.36%和3.39%;在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中的阳性率分别是1.78%、4.83%和14.38%;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显著升高。40岁前主要异常心电图阳性率较低(2%左右)且趋于平稳,且男性与女性的差异不明显;40岁后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呈线性增长趋势,男性阳性率高于女性,且差异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变大。
  人群中缺血性异常心电图的阳性率为14.06%,男女分别为10.27%和19.85%;缺血性异常心电图的阳性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45岁前阳性率趋于平稳,45岁后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呈线性增长趋势,80岁以上人群阳性率最高,为39.02%。
  2.正常心电图人群队列中各类异常心电图的发生密度及其影响因素
  纳入亚队列A的样本共有42,470人,其中男性25,891人,女性16,579人;队列中最短随访时间为1年,最长随访时间为7年;总随访人年数为611,374人年,其中男性随访382,598人年,女性随访228,776人年。
  队列人群中,MC-1~MC-9的发生密度(即积累发生率)差别很大,排在第一位的是心律失常(MC-8),其发生密度高达57.4例/千人年,其后依次为T波异常(MC-5),发生密度为41.58例/千人年;ST连接点和ST段压低(MC-4),发生密度为41.28例/千人年;其他异常(MC-9),发生密度为16.04例/千人年;R波高电压(MC-3),发生密度为15.20例/千人年;说明上述5类异常心电图在随访过程中最为常见。
  3.队列人群中缺血性异常心电图的发生密度及其影响因素:
  在亚队列B的基线当中,共纳入45,546人(男性28,162人,女性17,384人),队列中最短随访时间为1年,最长随访时间为7年,总随访人年数为98,645人年。
  在非缺血性心电图队列人群中,我们的随访观察发现,总的缺血性异常心电图(出现上述MC-1、MC-4和MC-5中任意一项以上)的发生密度为79.27例/千人年,但是T波异常(MC-5)的发生密度(39.55例/千人年)和ST段压低(MC-4)的发生密度(32.08例/千人年)明显高于Q/QS波(MC-1)的发生密度(7.05例/千人年)。这一研究结果为了解我国人群缺血性异常心电图的发生水平提供有力证据。
  结论:
  1.基于超大样本人群(313,865人),本研究系统地阐明了中国北方人群各类异常心电图的分布谱特征。异常心电图、主要异常心电图和缺血性异常心电图总阳性率分别为30.08%、3.97%和14.06%,且随年龄增长呈增长趋势。异常心电图、主要异常心电图阳性率在男性和女性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而女性的缺血性异常心电图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但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相似。人群中9类异常心电图阳性率差别很大,且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各有特点。
  2.基于队列研究,在正常心电图人群中,随访观察的各类异常心电图的发生密度差别很大,心律失常(MC-8)、T波异常(MC-5)、ST连接点和ST段压低(MC-4)、其他异常(MC-9)、R波高电压(MC-3)的发生密度较大,是导致人群异常心电图的主要组分。年龄、性别、血压(高血压)、血糖(糖尿病)等是导致异常心电图发生的主要因素。
  3.在正常心电图人群和非缺血性异常心电图的队列人群中,导致缺血性异常心电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年龄、血压(高血压)、血糖(糖尿病),以及非缺血性异常心电图R波高电压(MC-3)。在非缺血性异常心电图的队列人群中,导致缺血性异常心电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年龄、舒张压(高血压),以及非缺血性异常心电图R波高电压(MC-3)。
  论文2 健康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谱及早期预测模型研究
  目的:
  通过冠状动脉CTA明确中国北方无症状城市职业人群冠脉粥样硬化的分布谱,探索血脂、血糖与粥样硬化斑块负荷积分的关系,构建粥样硬化斑块负荷的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力求能找出替代CTA检查的简易指标,以其建立用于早期检出冠脉粥样硬化和预测冠脉粥样硬化负荷的模型。
  方法:
  选取在“山东多中心健康体检纵向观察队列”中进行过64排冠脉CTA检查的体检者,共331名在2010年2月~2014年4月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排除既往有心脏病病史(曾进行冠状动脉支架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被医生诊断为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等)和有胸痛及类似症状的体检者,最终纳入307名无症状体检者。体检者登记性别、年龄,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糖和血脂并询问相关病史后完成冠状动脉CTA检查。
  结果:
  1.本研究样本共纳入307人,其中男性256人、女性51人;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在男性和女性间无统计学差异,而男性吸烟率高于女性(P<0.0001)。
  2.TPS>1分的发生率为71.34%,其中>5分的发生率为11.07%; SSS>1分的发生率为68.08%,其中>5分的发生率为15.31%; CADS狭窄的发生率为71.34%,而狭窄程度>50%的发生率为16.29%。
  3.研究人群中男性TPS、SSS和CADS得分均明显高于女性;无论男女,TPS、SSS和CADS的得分均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加。
  结论:
  1.人群中冠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较高(TPS得分>1为71.34%、SSS得分>1为68.08%、CADS为71.34%),且高危人群超过1/10。
  2.人群中冠状动脉系统内最常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左前降支近端,最常出现的斑块类型是混合型斑块。
  3.HDL可以被认为是潜在冠脉CTA的替代指标,它是有意义的粥样硬化斑块负荷的预测指标,并且可以很好地确定高危个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